摘要: 如果您关注K12教育市场,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线上的教育规划直播间人气不减,导师乐此不疲地分析着兴趣班的优劣。线下的交付机构则面临着不少
如果您关注K12教育市场,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线上的教育规划直播间人气不减,导师乐此不疲地分析着兴趣班的优劣。线下的交付机构则面临着不少新的考验。
在目前大众普遍谨慎经济预期的背景下,“什么才是家庭需要的教育”成为了一个有趣的议题。
01旧需求失效
先从线下来说。
B站上有一个《钢琴老师转行卖肠粉》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家长的一些想法,一个普通的钢琴老师在一个普通的小区去教一帮普通家庭的孩子,顶住了疫情的几年,却倒在了平常的现在。
主人公归因自己的失败,是自己水平普通,厉害的人可以收1000单课时,自己也就上百元,自然无法竞争。
不过现实可能更残残酷,2024年,某龙头钢琴实现收入6.77亿元,同比下39.97%;归母净利润亏损2.36亿元,出现了4108.2%的下降趋势。
在谨慎经济预期的背景下,似乎钢琴都快变成了家庭中可以缩减的开支。
除去盲目扩张,开放授权等经营性因素,线下机构的“败退”的主要诱因还是原有需求模式的失效,家长不再信服原来那套教育说辞。
02新需求探索
在线上方面,从直播热度上看,家长对教育仍是保有热情的,也希望获得应有的教育指导,可是看到小黄车上挂着的孤零零的编程课程,基本也是知道直播剧本了。
孩子的兴趣是广泛的→多数对考学没帮助→科技特长是方向→赛事最多是编程。
有的直播间还会举清华的例子,说清华很大部分学生在上清华之前都获得了什么名次之类。乍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不过在公域直播间讲升学秘法本身就引人思考,关键还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是自古华山一条道。
科技方向确实没有错,特别是从deepseek开始,科技创新开始切实的影响着新的商业版图,孩子无论未来从事哪种职业,可能都不得不与AIGC,智能体等协同工作。
科技是时代赋予的教育新目标,可是只是把科技方向简单的对应成升学通道,最终就变成人为的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03大湾区创新教育探索
教育是有世代属性的,父母和孩子的世代都会影响教育的形式与目的。
回想笔者上小学时第一次在学校机房看到“微机”,现在的孩子小学时就已经拥有自己的教育平板。现在的老年大学还有智能机使用课程,而如果把这个课程教给青少年,那一定是毫无趣味的。
所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现在应该深度分析的是哪个世代的受众。
以2025为原点,阿尔法世代是目前的主要K12用户来源,WIETOP的报告预测2025年α世代人口数将达到20亿,成为全球人数最多的年龄层。
与z世代不同,这一世代的触网年龄更小也更深入,他们可以自然的与人工智能交互,熟练的使用家里的各种电子设备,用自己的方式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他们也正经历着这个以不确定为主题的时代。
我们该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教育?
普及or培优,也许可以是一条道路。
为了此次的课题在湾区拜访拜访了一位科创的老炮,奇思妙想的创始人聂老师。我们选择在他的一个研学基地见面,基地很大,每个空间都有具体的主题,有点像科技馆,不过随处可见的发明成果又有点创客工房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