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来源| 作者|徐晶晶 我是学文科的,是AI的门外汉,但是我深刻地意识到,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非常大的革命。 9月26日晚上,在刚刚读完《我看见的世界李飞
来源|
作者|徐晶晶
“我是学文科的,是AI的门外汉,但是我深刻地意识到,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非常大的革命。”
9月26日晚上,在刚刚读完《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当晚花了一个多小时,给直播间的网友梳理了AI大致的发展脉络:图灵机的理论奠基、深度学习的兴起、算力的重要性……
直播间里,63岁的俞敏洪,对科普的态度是认真的:面前的桌子上,摊开着一份他提前写好的大纲。讲到关键处,他会不自觉地伸出手指,在另一只手上写写画画。

可以看到,今年以来,俞敏洪愈发关注AI了。
一方面,今年春节后,随着DeepSeek爆火,俞敏洪开始主动让战投团队着手调研AI相关项目。
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读书、对谈,他也在逐步丰富自己对AI的认知。
事实上,公司一号位对AI的看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前行业的一个共识是,如果一家公司要探索AI,那这件事必须是一号位工程——开创性的探索在落地层面会遇到不小的挑战,如果不是由公司高层亲自推动落地,往往很难做成。
俞敏洪是这样理解AI的重要性的:“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AI可能会对许多人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它极有可能推翻每个人从事的工作推翻掉很大一部分,也是人类最后为地球做贡献的能力进行转化,同时还有可能使人类的自尊转向另一个方面(指深刻改变人类为地球创造价值的方式,甚至动摇人基于职业的自我价值认知)。在这场由AI引起的社会结构、职业体系与个体尊严的巨变中,人类到底应该如何生存、生活?”
俞敏洪自己也在利用AI提升工作效率,他说,“人和AI交流的能力非常重要……我去年一年积累的提问能力比我过往30年的提问能力还要强”。
他频频提起的一个例子是,以前为了筹备半小时的英文演讲,从写稿到翻译,他往往要花一周时间;而现在,有了AI加持,他只花了10分钟就搞定了演讲稿的翻译。
“今年7月,我去联合国AI for Good IHCA Global Summit做了一场15分钟的演讲。我提前写了一篇3000字的文字稿。但这次,把演讲稿翻译成英文,我用时不到十分钟——我把中文稿输给AI,由AI翻译成英文,我再看一遍英文稿,把不符合自己表达习惯的内容改过来,只要十分钟。”
他认为:“任何科技的发展都不能剥夺人的生存权……大家也不用担心AI会把人类消灭掉、替代掉。我也不认为硅基生物会让碳基生物灭绝。”
“AI是不能取代人类的,比如吃喝,AI没法取代你,就算未来有食品胶囊这样的东西,也依然替代不了你吃串羊肉串带来的快乐。比如玩,AI也没法代替你。所以,我现在有意无意地做着未来AI可能无法取代人类的事情(指东方甄选和新东方文旅两块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