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破解校规校纪悬而不落之困 据@看看新闻KNEWS 报道,2018年11月,上海某大学大四学生小王连续在三场考试中作弊,被学校开除学籍。对此,小王表示不服,
破解校规校纪“悬而不落”之困
据@看看新闻KNEWS 报道,2018年11月,上海某大学大四学生小王连续在三场考试中作弊,被学校开除学籍。对此,小王表示不服,将学校告上法庭。今年9月,经法院审理,驳回原告小王的诉讼请求。(中国青年报 11月18日)
考试时作弊被开除学籍,却将此事诉诸于公堂之上。虽然败诉是理所当然,但对当事人王某而言,他的经历仿佛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任何一所大学开学时都会进行校规校纪学习,任何一次考试前老师也会反复强调禁止作弊的问题。但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里虽有校规校纪之“震慑”,但“板子”迟迟未能拍下,让当事人王某误以为校规校纪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只是悬于头顶、从不下落。
大学的校规校纪本身是秉承治病救人、宽严相济的原则,既规定了对扰乱校园秩序、危害校园安全等行为的惩戒方法,也预留了足够的容错空间,树立了“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价值导向。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教师亦或者学生会,往往碍于情面、碍于对学生本身的影响,在执行校规校纪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从轻、从无,甚至放松、放纵。这就导致本身宽严相济的校规校纪,因为执行时的宽松软,渐渐沦为“摆设”,甚至成了挂在墙上的“吉祥物”。
条件再优越、设施再先进,管理不到位也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一切说到底,还是校规校纪“悬而不落”的问题,还是制度执行的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专科、本科升学率逐年提升,但有些学校却成了“硬件过硬、软件过软”。虽然斥巨资添设备、聘教授,但管理缺位,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开始混日子,沉溺于“吃鸡倒塔”、谈情说爱、翘课挂科、考试作弊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行为浪费了大学生宝贵的青春年华,荒废了必须的知识储备,等到毕业时一无所获。
好干部是管出来的,好学生亦当如此。严管就是厚爱,是对学生的真正负责。可以看到,今年以来,随着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的颁发,一些知名大学也开始动真碰硬,对个别学生实施开除学籍、降级等处分,树立了从严治学、从严治校的鲜明导向。
当然,严管绝非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棍棒相加”,也非泛泛而谈的“惩戒教育”,而是为校规校纪赋予更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破解其“悬而不落”之困境,使之成为师生家长的广泛共识与共同遵循。
一方面,要让校规校纪成为师生家长的广泛共识。教育一事,涉及校方、教师、学生、家长四方利益,各有其价值判断,绝不是“一家之言”。要让四方参与到校规校纪制定过程当中,特别是侧重家长和教师诉求,最大限度的在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之间画好“同心圆”,让校规校纪真正成为“四方共识”、万事遵循。
另一方面,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学校、教师的“惩戒”依据,理应在于校规校纪。家长、学生的投诉依据,也应在于校规校纪。对学生犯错,该记过的记过,该处分的处分,该开除学籍的也必须绝情。对学校、教师犯错,该投诉的投诉,该处理的处理,更不能有半分含糊。
当然,制度必须无情,管理必须绝情,执行必须合情。决不能以“铁面无私”简单代替教师队伍的“一抹柔情”。虽然教师是校规校纪执行情况的“监督者”,但归根到底,还是要以育才为先。所以,既要手握校规校纪之“利剑”,形成震慑,也要春风化雨,动真心、用真情,以真诚的态度的对学生负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育人成才。(朱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