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尖子生被父母扫地出门:我恐怕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多
来源:搜狐 发表于2025-07-12 16:49:06 编辑:时寒峰
摘要: 原标题:高考后,尖子生被父母扫地出门:我恐怕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多 最近,无意间在湖南广电的节目里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高考结束后,一个叫小

  原标题:高考后,尖子生被父母扫地出门:我恐怕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多

  最近,无意间在湖南广电的节目里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高考结束后,一个叫小凯的孩子找到了记者,说父母将家里的密码锁换了不让自己回家,把自己扫地出门了。

  一开始,记者以为是小凯高考成绩不理想,父母一时气不过。

  但了解之后发现,这孩子来自长沙四名校之一的“长郡中学”,学校里几乎都是学霸,小凯也考了575分,至少也能上一本。

  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采访了小凯的父母后,事情的真相才缓缓揭开:

  原来,小凯从小就成绩不错,父母也对他百般疼爱。

  考上重点中学后,在老家县城工作的父母更是为了他方便,在学校旁租了房子,每周末轮流去照顾小凯。

  可小凯不仅不体谅父母的辛苦,还变得越来越放纵、乖戾:

  要求父母给自己买手机,随后,便夜以继日地沉迷打游戏,还时不时逃课;

  父母收了他的手机,他就烧了自己的作业,砸了家里的家具,还写下遗书吓唬家里人。

  如今,高考结束,看着每天日夜颠倒、好吃懒做的小凯,父母要求他要么上交手机、规律作息,要么出去打工赚取生活费。

  可小凯既不愿意交手机,也不想吃苦,只想躺在家里啃老。

  最后,父母忍无可忍,才将他逐出了家门。

  看着这个全程没叫过一句爸妈,甚至口出脏话怒怼父母的孩子,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

  童年富裕症。

  简单来说,就是那些父母倾注了不少资源和关注,从小每天不缺吃不少穿,但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人生没有目标,抗挫力也差的孩子。

  他们拥有着丰富的物质条件,接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却只会无所事事地混日子。

  被富养长大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变得更幸福?更有动力?

  哈佛心理学博士布莱斯·格罗斯伯格的畅销书《我在上东区做家教》中,通过对一群纽约上东区孩子的观察,给出了一个答案:

  “这些从小上着昂贵学校,父母、机构、老师都围着他们转的小孩太容易获得了人生巅峰体验,有着太多选择,反倒导致他们早早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兴趣,陷入无意义感。”

  当私人家教的过程中,布莱斯接触了太多从小生活在富足和精细照顾中的孩子。

  他们拥有豪宅、菲佣、私人岛屿……但这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了,根本不需要为之付出相应的努力。

  被满足得多了,这些孩子自然就没有主动前行的动力了。

  于是,陷入无意义感的他们开始寻求另类的刺激:偷偷吸电子烟或大麻,甚至还有一个富家女爱上了偷窃……

  而布莱斯,也对富养从一开始的羡慕逐渐祛魅,她说:

  “金钱可以让生命变得耀眼、迷人、鲜活,却最终让年轻人陷入孤独、无爱和无意义感。”

  心理学家贺岭峰也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一对复旦大学教授夫妇向他求助,他们有一个儿子,从小到大,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可如今,儿子14岁了,却深陷抑郁,曾几度试图自杀。

  他的父母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带儿子来找他。

  但男孩的一番话却让贺岭峰教授陷入了沉思:

  “我现在14岁了,我父母都是著名教授,所以我从小该吃的、该玩的、该去的已经都体验过了、经历过了,我觉得人生也没啥遗憾了。

  我妈我爸都是大学教授,不也就是个社畜吗?我以后要是出去上班,还得遭受社会的鞭打,干嘛要被折磨一遍以后再死呢?反正早晚是死,我还不如现在就死!”

  给雏鸟喂饱了所有食物,它会忘记振翅的本能;

  给航船装满了现成的燃料,它便懒得寻找新的航向。

  童年富裕症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试图用物质填满了需求的口袋,结果,却掏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些物质生活过分充裕的孩子,不仅虚无,还很冷漠自私。

  最近,网上有一个很火的帖子,叫《高考赌气没去考,以为爸妈会妥协让我出国》。

  帖主是一个高三的女生,家庭条件尚可,小的时候,父母为了让她见世面,经常带她出国旅游。

  以至于女生对国外一直很向往,特别是法国。

  后来,女生愈发没心思读书,一门心思想要让父母出国。

  女孩家里的条件虽然不错,但远没到可以轻松供她出国的程度。

  于是,父母苦口婆心地跟她讲道理,并拒绝了她。

  但在女生看来,父母明明有两套房子,其中一套也说过要留给她的,大可以卖掉那套房子让她去留学。

  就这样,女生越想越不服气,书也不好好念了。

  到了高考那几天,更是直接跑到隔壁城市的酒店躲起来,想用不高考的方式逼父母就范。

  结果父母得知后,不仅没有妥协,反而狠狠骂了她一顿,让她要么复读要么去打工。

  可满腹委屈的女生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只觉得是父母伤害、背刺了她。

  看了这则热帖,不仅想到北大教授钱理群的一句话:“当我们费尽心思托举孩子爬向更高的殿堂时,要警惕孩子成为精致利益者。”

  为人父母,倾其所有地满足孩子,本意是希望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

  却没想到,自私冷漠的孩子,反噬起来比豺狼还无情。

  还记得那个连捅母亲九刀的汪佳晶吗?

  父母从小对他疼爱有加,一直供养他至25岁,送他去日本留学,每个月还给他七八千的生活费。

  可就因为一次要钱无果后,他竟然举刀刺向母亲。

  一位心理医生曾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同样是一碗鸡蛋面,第一组家庭里,妈妈觉得最好的都应该给孩子,所以就让孩子一个人吃完了;

  第二组家庭里,妈妈把鸡蛋面分成了三份,一份给自己,一份给爸爸,还有一份给了孩子,并告诉他:“你在长身体需要营养,爸爸妈妈也需要辛苦赚钱,所以我们谁都不能饿着肚子。”

  最后,第一个孩子习惯了享受和索取,第二个孩子却学会了感恩与承担。

  总是给孩子特殊待遇,轻易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孩子就生出了一副“滤镜”:

  从此以后,他再也看不见父母藏起的皱纹,读不懂账本上的精打细算,更学不会关心和体谅他人。

  最终,那些你替他挡下的苦和累,就都变成了他怨你没本事继续满足他的刺。

  那么,在日常养育中,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给孩子恰如其分的支持,又同时避免孩子患上童年富裕症呢?

  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美国教育家朱莉·利斯科特的经验。

  朱莉在斯坦福大学新生担任教务长一职十余年。

  她观察到,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倾向于过度养育孩子。

  为此,她写下了《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并提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养育精神富足的孩子:

  停止大包大揽,让孩子保持“适度饥饿”

  美国科学家克莱尔·麦凯将刚断奶的幼鼠分成两组:

  一组食物充裕,生活惬意;另一组仅提供60%的食物量,需忍受饥饿。

  结果,第一组小白鼠整日无所事事;而第二组小白鼠会为了获取更多食物,主动学习新技能,探寻周围环境。

  这,就是著名的“饿鼠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效应。

  首先,可以孩子一起列需求清单:左边写“必需的”,比如,课本,右边写“想要的”,比如,限量球鞋。

  而对“想要的”的东西,不能直接给予,需要孩子“踮脚”自己争取。

  比如,背3首古诗积1分,主动洗碗积2分,帮邻居取快递积3分……积分够了才能兑换。

  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制造付出的机会

  就像作家毕淑敏说的:

  “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曾任辽宁省盘锦市前教育局长的魏书生就是这么做的。

  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给儿子下了死命令,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须自己做。

  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威逼利诱”让儿子给自己洗脚。

  当儿子长大,去上大学时,其他孩子的家长都大包小包,流着汗帮孩子拿东西、扛行李,只有魏书生两手空空,看着儿子自己处理一切,品尝教育的成果。

  只会接受爱的孩子,永远不会懂得付出的意义。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在给予中收获,孩子才算是真正长大成人了。

  允许孩子规划自己的人生,提升责任意识

  《自驱型成长》一书指出,一份“自己说了算”的感受,才是孩子主动进步的源泉,才是跌倒了能爬起来的动力。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最该做的是当好“副驾驶”,不抢方向盘,只在他偏航时轻轻提醒:“前面有弯道,要不要减速?”

  如此,孩子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既敢踩油门,也懂握缰绳。

  临床心理学博士玛德琳·莱文,结合自己3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调查发现:

  高分、奖杯,甚至是优渥的家境,并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成功。

  于是,她在《给孩子软实力》一书里写道:

  “孩子生活中潜伏的最大危害,并不是街上有陌生人从天而降之类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为孩子做的太多,结果导致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真正的养育从不是把路铺到尽头,而是退到路边做那盏灯。

  不替他挡风,却让他知道哪有坑;

  不逼他快跑,却让他明白为何出发。

  这样,孩子才能在跌撞里学会爬起,在选择里懂得承担。

投稿邮箱:qingjuedu@163.com
相关推荐
高考后,尖子生被父母扫地出门:我恐怕这样的孩子会
高考后,尖子生被父母扫地出门:我恐怕这样的孩子会

原标题:高考后,尖子生被父母扫地出门:我恐怕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多 最近

原创观点1分钟前

暑假,没必要紧赶慢赶地为孩子塞满每一个空隙……
暑假,没必要紧赶慢赶地为孩子塞满每一个空隙……

原标题:暑假,没必要紧赶慢赶地为孩子塞满每一个空隙 暑假一到,有很多孩

原创观点2分钟前

28名研究生“集体消失”,名校的退学公告背后藏着什
28名研究生“集体消失”,名校的退学公告背后藏着什

原标题:28名研究生集体消失,名校的退学公告背后藏着什么? 7月8日,中国地

原创观点5分钟前

孩子吃了“聪明药”成了瘾君子,谁在让教育焦虑如此
孩子吃了“聪明药”成了瘾君子,谁在让教育焦虑如此

原标题:孩子吃了聪明药成了瘾君子,谁在让教育焦虑如此嗜毒? 真能提升成

原创观点10分钟前

30出头,我还想通过考公重新选择定居城市
30出头,我还想通过考公重新选择定居城市

原标题:30出头,我还想通过考公重新选择定居城市 1 在点击查询按钮前,领导

原创观点12分钟前

清北毕业,到底能赚多少钱?
清北毕业,到底能赚多少钱?

原标题:清北毕业,到底能赚多少钱? 高考季再写点吧,过来人感受不一定对

原创观点14分钟前

焦虑的家长,挤爆这个门诊
焦虑的家长,挤爆这个门诊

原标题:焦虑的家长,挤爆这个门诊 如果学习困难成了一种病,你会带孩子看

原创观点2025-07-10 20:00:01

 575分被锁门外:清北苗子变“弃子”,谁该为这场教育
575分被锁门外:清北苗子变“弃子”,谁该为这场教育

原标题: 575分被锁门外:清北苗子变弃子,谁该为这场教育悲剧买单? 高考放

原创观点2025-07-10 19:52:48

无论在哪里工作,请戒掉你的“弱者气息”
无论在哪里工作,请戒掉你的“弱者气息”

原标题:无论在哪里工作,请戒掉你的弱者气息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曾主持过一

原创观点2025-07-09 20:49:41

“吃饭最好的娃中毒最深”,幼儿园铅事件结果来了,
“吃饭最好的娃中毒最深”,幼儿园铅事件结果来了,

原标题:吃饭最好的娃中毒最深,幼儿园铅事件结果来了,监控画面流出 孩子

原创观点2025-07-09 2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