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无论在哪里工作,请戒掉你的弱者气息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曾主持过一项研究,他们对1970年出生的1.7万新生儿,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调查。 过程中
原标题:无论在哪里工作,请戒掉你的“弱者气息”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曾主持过一项研究,他们对1970年出生的1.7万新生儿,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调查。
过程中他们发现,职业失败的人,往往都具有一些共性:
比如精力差、不爱学习、恐惧责任、心理脆弱等等。
这些人身上都散发着一种令人沮丧的“弱者气息”,不必外人干涉,就会让自己陷入泥沼。
作家水木然也曾指出,职场中,最要不得的就是弱者气息。
戒掉以下几种坏毛病,无论在哪儿上班,你都能如鱼得水。
1
行动懒,能摸鱼就绝不干活儿
网上曾流传过一套《上班摸鱼手册》,教人每天怎么在公司混满八小时:
比如开会时精神溜号,把闲聊伪装成工作,偷用上班时间打游戏等等。
很多人把这套法则奉为“职场圣经”,殊不知已经掉进了最危险的陷阱。
最终,他们不仅占不到老板任何的便宜,还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人生。
杨天真初入职场时候,做过一份工资只有2500的工作。
按照常人的逻辑,她本该提早下班。但她却觉得,工资已经这么低了,一定要在其他方面有所成长。
于是,她开始认真对待自己接手的每一个小任务:
打印文件时,她研究明星签约条款;
整理档案时,她拆解危机公关案例;
甚至自己的活儿干完之后,她还会去了解同事们的工作内容,并帮他们想出更高效的工作方法。
就这样一份普通的杂活儿,硬生生被她干成了经纪人特训营。
仅仅三年后,她就成为行业的金牌推手。
而那些浑水摸鱼的同事,仍旧在抱怨职场无情,晋升无望。
泰戈尔说过:“懒惰等于将一个人活埋。”
如果你总是得过且过,只能被锁死在职场的底层。
从今天开始,别再敷衍自己。
遵循这几种办法,行动起来,踏实干好手头的工作,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1. 形成“有所得”思维,干一项任务总结一项诀窍。
从每一个细琐的任务中,提炼出底层逻辑,为日后的工作节省精力。
2. 建立“暗努力”清单,为自己练就真底牌。
每天用三十分钟学习一个行业需要的进阶技能,比如销售可以学习沟通技巧,设计师可以分析爆款规律。日积月累,提升自己未来的竞争力。
3. 永远比任务多走一步,真正的高手都擅长提前布局。
比如,提出方案时永远准备PlanB,时刻多想一步;做完一个项目后复盘不足,规避重复出现的问题。
2
心态差,压力一大就崩盘
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动不动就喜欢说“烦死了”“累死了”,扛不住一点事儿;
又或者是像祥林嫂一样,遇到点小问题,就到处跟人诉苦、抱怨。
结果谁都不待见他,公司裁员也第一个轮到他。
要知道,职场不相信眼泪,谁先崩溃谁就输了。
懂事的人,都会收起自己的脆弱。
在前阵子的热播剧《蛮好的人生》里,胡曼黎给我们上了一课。
保险业务员,本就是一个难做的职业。
要遭到无数人的冷眼拒绝,还要应对同事的恶意排挤、领导的打压。
多少人因为受不了屈辱,都离开了岗位。
胡曼黎却一直坚守着,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道化解了这些麻烦。
后来哪怕丈夫出轨,事业归零,她也没有自暴自弃。
只是在深夜痛哭了一场,第二天一早,她就又涂上了最亮眼的口红,重新杀回了战场。
胡曼黎的魅力就在于,她永远不会被打倒。
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打击,她扬扬脸上的泪,就继续前进了。
如此强大心态,才让她最后成为行业的顶级销售。
正如演员孙俪本人在采访中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生活给我带来麻烦,没关系,我一个个去解决它。”
职场残酷,别轻易让自己下桌。
从今天起,把“我不行”改成“我试试”,把“累死了”改成“我真厉害。”
一边给自己打气,一边去攻克难题。
那些你以为跨不过去的坎,回头看,不过是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丘。
以下几条建议,助你练就一颗“强心脏”,从容应对生活风雨。
1. 学会情绪暂停。
感觉要崩溃时,立刻打断自己,可以去接杯水,或者心中默念三遍我“情绪稳定,我能搞定”。
2. 建立“能量补给站”。
多渠道缓解压力,恢复能量。可以阅读、运动、听音乐等等。
3. 向外寻求支持。
比如参加社交活动,转移注意力;或者与值得信赖的朋友、长辈交流,获得归属感和支持。
3
情绪乱,经常性陷入内耗
日本知名心理咨询师大岛信赖,曾在书中讲过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
他那时候初入职场,对一切都小心翼翼。
看到同事被上司责备,自己也跟着胆战心惊。
忽然有一天,上司在开会时冲着他大吼:
“你以为你是谁啊,还是个新人,就想把这个项目功劳全占了?”
大岛信赖一时间无地自容,恨不得马上消失。
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开始回想从前犯过的种种过错,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甚至产生了离职的想法。
一个偶然机会他才知道,原来那天早上,上司和太太大吵一架。
上司发火,不过是把自己当成了出气筒。
打那时起,大岛信赖便渐渐意识到,工作中的很多内耗,完全是自己想多了。
所以别人随口而出的一句话,就能让他失魂落魄好几天。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说过:“折磨我们的往往是想象,而不是事实。”
只要你够敏感,微不足道的东西都能伤害到你。
人在单位,赚钱是第一位的。
那些嘈杂的声音,毫无用处的小情绪,就让它随风去吧。
不在意、不焦虑、不纠缠。
屏蔽掉外界声音,专注于本职工作,就没什么能够打倒你。
戒掉内耗,从以下几点开始。
1. 修炼“防弹衣心态”。
遭遇恶评时,想象自己穿着坚固的防弹衣,一切攻击都会被阻挡在外。
2. 把忧虑书面化。
陷入焦虑的时候,把思绪整理在纸上,一栏是“事实和证据”,一栏是“我的想象”,写下来就会发现,很多恐惧并不存在。
3. 培养“主体思维”。
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改变思维习惯。把“他人会怎么想,怎么看”改成“我想要……我感到……”,从根本上斩断胡思乱想。
4
性格软,活成了职场软柿子
《让自己快乐》一书中,提到过一个故事:
罗莎个性善良、脾气温和,在一所小学里担任会计。
为了和所有人搞好关系,她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别人。
有人请她帮忙跑腿、捎东西、搬重物,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没人愿意打扫办公室,她就主动包揽了所有脏活。
同事们一起出去聚餐,也是她留下来值班。
时间久了,罗莎越来越累,工作上也开始频频出错。
直到有一次,图书管理员甚至以自己没空为由,让她一个人整理所有图书。
当她尝试婉拒的时候,竟然被贴上了“难相处”的标签。
罗莎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善意,最后竟然换来了如此回报。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叫“100-1=0”。
意思是,当你为别人做了一百件事情,只要有一件不合意,他就会抹杀掉你全部的付出。
性格太软的人,都在变相地自我霸凌。
因为你把自己放得太低,别人也不会把你放在眼里。
人在职场,对自己好一点。
该硬气的时候硬气,该拒绝的时候拒绝。
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你才能守好能量,干好本职,创造属于个人的成绩。
以下3个小技巧,助你修炼出强悍的自己。
1. 置顶个人任务。
每天到岗优先处理自己的核心任务,如有余力再考虑别人的请求,不逞能,不勉强。
2. 学会课题分离。
不替他人决策,不被道德绑架,把别人的工作还给他自己。
3. 允许自己麻烦别人。
既不过度索取,也不过分独立。有来有往,互相麻烦,保持同事情谊。
5
认知浅,知识技能从不更新
近两年来,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新技术的冲击:
Chatgpt爆火、DeepSeek横空出世、无人驾驶出租车上路,一波又一波裁员潮袭来……
所有这一切都在警示我们,提升自己刻不容缓。
但总有这么一些人,还顽固地活在过去,一提到新事物就有抵触情绪,他们不追求进步,也不想改变。
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被拍死在时代的沙滩上。
社会学上有个概念,叫“知识半衰期”。
意思是,知识就像牛奶一样,也是有保质期的,一旦到达这个期限,你所学专业的一半知识就没用了。
1950年以前,知识的半衰期是50年。
但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其中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甚至降低为1——2年。
这数据看似骇人,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你甘愿停滞在今天,要不了多久,你就会举步维艰。
巴菲特说:“人生就是找到一片湿雪和足够长的坡道。”
现如今,已经没有一劳永逸的湿雪地。
但总有人能通过终身学习,建立自己的长坡道。
从今以后,抛弃躺平幻想。
从以下几个方面,主动更新知识,不断精进技能,你也能突破自己的天花板,获得意料之外的成绩。
1. 为自己的技能“打补丁”。
总结自己工作中有哪些短板,容易出现哪些漏洞,思考如何补齐,把计划分摊到日常。像机器一样,实现动态迭代。
2. 培养自己的“AI协作力”。
深刻理解工作内容,把创意的部分留给自己,把重复、繁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交给AI,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3. 进行升维训练。
真正的认知跃升,发生在舒适区之外。你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陌生领域,通过读书、看纪录片、听播客、听讲座等多种渠道增进了解,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
稻盛和夫曾说过:
“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是在相同的困境面前,有人自暴自弃,而有人选择了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强者和弱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
如果你也对目前的工作不满,请停止抱怨。
把精力往回收,把计划转变成行动。
一日复一日地深耕专业,精进技能,你也能破局重生,在事业上闯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