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日本喊着 宽松教育,真的给了孩子快乐童年?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日本的 宽松教育 似乎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但事实真的如此
原标题:日本喊着 “宽松教育”,真的给了孩子快乐童年?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日本的 “宽松教育” 似乎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
回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理工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极为迫切。在这种大环境下,教育模式发生了显著转变。学校的教学内容不断扩充,补习私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填鸭式教育成为了主流。到了 60 年代,“学历至上主义” 在日本社会深深扎根。学校和家长们一心向学生灌输 “考名校” 的理念,考试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校园霸凌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滋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宽松教育” 政策应运而生。从 1972 年到 2002 年期间,该政策先后三次削减课时,累计减少了大约 100 个学时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也被大幅度削弱。就拿数学学科来说,求梯形面积的公式从教科书里消失了,小数点后两位的计算允许使用计算器,甚至圆周率都直接约等于 3。在地理课上,学生们无需背诵都道府县的名称和位置;历史课也不用了解绳纹时代,这就好比中国的文科生既不用背省份,也不用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一样。
从 1987 年到 2003 年出生的孩子,被称为 “宽松世代”,他们便是这一政策的亲历者。然而,轻松的背后,代价也是十分明显的。多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显著下滑,就连东京大学的合格率也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在宽松教育时期,为了能考上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名校,更多人选择走进补习私塾。如此一来,贫富差距所导致的教育差距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
宽松教育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学业成绩。在性格塑造方面,它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日本这样一个跳槽文化并不盛行的国家,2010 年入职的宽松世代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在 2013 年选择了辞职。公司对他们的评价普遍不佳,认为他们自由散漫,缺乏老一辈日本人那种守规矩、懂礼貌、勤恳努力的品质。这些年轻人在受教育过程中,没能将 “努力” 和 “忍耐” 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对很多事情都仅仅满足于一般程度,甚至把 “自我满足” 当作一种个性来宣扬。
但这能完全怪这些孩子吗?当然不能。有宽松世代的人曾无奈地说:“是大人们自作主张决定的”“擅自把圆周率教成 3,还觉得我们是傻子,有点讨厌”。这些心声或许正是教育改革部分真相的写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 2008 年前后,“去宽松教育” 的呼声日益高涨。被删减的课时逐步恢复。在 2016 年的国际数学理科动向调查(TIMSS)中,日本小学、中学的四门课程成绩全部达到历史最高分,这让社会对 “去宽松教育” 充满了信心。同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 “强化教育” 声明,正式宣告与 “宽松教育” 告别,不再将 “宽松教育” 与 “填鸭式教育” 对立起来。
由此可见,日本的 “宽松教育” 并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般,给孩子们带来真正快乐的童年,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诸多问题。所以,咱们可不能盲目相信那些关于日本 “宽松教育” 的片面之词。
希望大家能从这篇文章中对日本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觉得有收获,麻烦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祝点赞的朋友都能财运亨通,生活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