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入园难后 国内的小微幼儿园都有哪些做法? 入园难问题在中国学前教育领域存在已久。在鼓励多元办学的整体背景下,民办幼儿园毫无疑问扮演着
原标题:“入园难”后 国内的小微幼儿园都有哪些做法?
“入园难”问题在中国学前教育领域存在已久。在鼓励多元办学的整体背景下,民办幼儿园毫无疑问扮演着解决“入园难”问题的重要一环。
在各类民办园之中,“小微幼儿园”是较为特别的一类。规模小、教育理念多元、办学方式丰富,这是小微幼儿园区别于很多高端民办幼儿园和民办集团幼儿园的地方。
国内的小微幼儿园都有哪些做法?它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5月11-12日的“有点好”2019幼儿园创新教育年会暨首届小微幼儿园论坛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小微”意涵多元,在试点中丰富行业生态
对于小微幼儿园的界定实际上是复合的。
奕阳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守礼提出了三种理解“小微”的角度:非标准或达不到办园审批标准的幼教机构;区别于公办幼儿园和一般的以规模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幼儿园;拥有创新的办园理念和模式、对丰富行业生态提供有独特贡献的幼儿园。
无论是哪一种意义上属于“小微”,小微幼儿园在合法性上都或多或少面临一些困境。张守礼认为其困境可以归结于“战略和顶层设计的缺失”。
具体来说,多数幼儿园的发展思路“喜大厌小”,在惯性驱使下追求标准化、学校化办学,小微幼儿园并不符合规模化办学的预期。同时,学前教育领域的管理方式多是参考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而来,其灵活性还有待提升。再者,整体社会环境对民办幼儿园的认可接受程度依然无法与公办园相比。
虽然大环境仍有改善的空间,在北京市西城区和广州市天河区,政府政策试点之下的小微幼儿园尝试早已拉开帷幕。
早在2011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姜沛民便曾表示,市教委将推行一项新的“小规模办园”政策,园所的学生数量达40个以上、每个班的面积达到60平方米以上就可以申报,办园地点可以是居民区,也可以是写字楼。
在今年1月的《北京市普惠性幼儿园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里,通知将社区办园点与幼儿园、中小学附设幼儿班都纳入到可以申请普惠性幼儿园的机构范畴之中。这意味着社区办园点将可以作为普惠园的组成部分之一长期地、合法地存在。
《天河区微小型幼儿园开办工作指引》的部分内容
广州市天河区的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在2017年前后开始。2018年2月,《天河区微小型幼儿园开办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出台,对小微幼儿园的规模、场地、师资、监管等都作出了详细规定。
《指引》的规定可谓“两宽两严”,即放宽对于规模和办学场地面积的限制,收托幼儿在150名及以下即可、取消生均占地面积限制。在师资学历要求和监管要求方面,要求每班配备1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老师,园所将在发生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故、重大社会安全事件之后被一票否决。
对于小微幼儿园的未来,张守礼认为需求端的诉求将持续存在。发展学前教育的入园压力和家长对多样化供给体系的呼声都为小微幼儿园提供生存的土壤。随着民办幼儿园市场化发展的黄金时代结束,现有民办幼儿园的转型势在必行,而小微幼儿园或是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