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来源| 作者|教育行业从业者 TCOH 编者按: 本文为约稿。作者TCOH为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在本文中,作者认为,教育企业运营这几年的最大变化,不是产品
来源|
作者|教育行业从业者 TCOH
编者按:
本文为约稿。作者TCOH为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在本文中,作者认为,教育企业运营这几年的最大变化,不是产品走红或技术突破,而是大家开始认真看利润了。如今AI改变了组织方式,流量越来越贵又越来越难转化,新一代用户对教育产品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环境下,利润不再只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而是企业能不能扛住调整、熬过试错、真正走向未来的关键底气。
01
“诶,你知道吗,XX公司的XX项目今年要考核利润了”
最近几年,教育行业发生的最大变化,不是某一类产品突然爆红,也不是某个技术方向带来结构性机会,而是大家开始“看利润”了。这种变化不是靠口号推动的,而是环境逼出来的。
如果说过去拼扩张,那现在就是拼自我造血;过去讲增长的梦,现在就是看经营的基本盘。
用不那么体面但很真实的话说:不是不想继续烧钱,只是烧不起了。
双减之后,教育行业的外部支撑体系发生了变化。那些靠融资推动业务、靠投放换用户的“增长飞轮”,已经跑不动了。过去一讲“我们不是不赚钱,是还没到赚钱的阶段”“我们虽然首单不盈利,但LTV是盈利的”,大家都默认你在攒用户、做生态、打基础。现在说同样的话,只会被问一句:“那你打算什么时候能赚钱?”
而赚钱这件事,说白了就是利润。不是虚高的GMV,也不是阶段性的现金流,而是减掉所有投入之后,企业还能不能留下一点什么——可以自由支配,也可以反哺业务。这时候就能看出一个公司的底子:谁的业务是真实跑得动的,谁的效率是真的压得住的,谁的产品是真的有复购价值的。
很多人把利润看作“保守”的指标,觉得它是放弃增长的代名词。但其实在当前这个阶段,利润恰恰代表的是企业有没有“掌控感”。如果一家公司没有利润,那它的未来只能依赖外部——融资、政策、运气;但如果一家公司有了利润,哪怕不多,也意味着它有了“选择的资格”。
尤其在今天,做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力堆叠了。系统、工具、AI、标准化……所有人都在尝试降低边际成本,提高人效,但这些变化真正能不能穿透到利润结构里,还很难说。有公司花了大钱建系统,但交付仍靠人顶;也有公司上线了各种智能工具,但实际用户体验并无明显改善。投入做了,但产出没跟上,这就是当下很多企业利润跑不出来的根本原因。
站在这个时间点看,“利润”其实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营数据,而更像是一种经营哲学:你是不是能把企业的资源用得更好?是不是能建立一套相对稳定的供需结构?是不是能从不确定的市场里,提取出稳定的现金流和回报?如果能,那利润就是水到渠成;如果不能,那再多的营收也只是表象。
以前我们可以靠增量市场掩盖管理的粗放,靠流量红利掩盖产品的问题。现在这些都不再是保险,剩下的,是看你是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企业。利润是验证你是不是活得真实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