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0月24日消息,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通知,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
10月24日消息,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通知,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十条措施》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了解,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和阶段性特点,以“小切口”为突破,制定了这十条具体措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十条措施》明确提出:
一是强化作业管理,严控总量,严禁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设立“无作业日”,从源头上减轻日常压力。
二是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测试频次,合理控制难度,明确禁止按考试成绩排名,减少竞争焦虑。
三是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
四是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探索均衡派位,缓解升学压力。
五是加强课程与实践教育,每月至少开展1次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以下为《十条措施》主要内容:
一、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继续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缓解学生和家长升学焦虑。
全面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提升学生适应环境、调适情绪、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增强心理韧性和心理免疫力。
二、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
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能够按规定课时开展体育锻炼。
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延长学生课间活动时间,丰富课后服务体育项目,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长。
开展健康学校建设试点,探索一揽子解决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学生身心健康突出问题的有效机制模式。
三、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
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睡眠知识,指导家长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保障每天充足睡眠时间。
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坚决遏制超时学习等违规行为,防止学业过重、无序竞争挤占睡眠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