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善于自学,才是成才的关键 现在学校,将课排得太满了;现在老师,将课上得太满了。有两句话不需要质疑,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
原标题:善于自学,才是成才的关键
“现在学校,将课排得太满了;现在老师,将课上得太满了。有两句话不需要质疑,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
昨天参加创新人才培养座谈会,以上是我发言的一部分。
在会上,我抛出了一个问题:
创新拔尖人才区别于一般优生最大特质是什么?
我给出的答案是自学力和研究力。学习有学得、习得和悟得,但是,我们的学校每周给学生习得的时间有多少?我们的学校为学生的悟得创造了怎样的环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在内卷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学校都不敢“放”。因为不放心,所以不放手。
被填满,成为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常态。
但是,善于自学,才是成才的关键;培养自学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没有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人类文明的传承,就是从自学开始的。一个没有很强自学能力和动力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杰出人才的。
理由至少有以下两点:
(一)
自学是主动学习的代名词。
自学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因此,自学其实是主动学习的代名词。
自学不仅指自己看书,更强调主动学习的能力:包括识别知识缺口、高效检索和筛选信息、深度学习理解、批判性思考、实践应用、反思总结、寻求反馈并改进。它需要方法、自律和元认知能力。
同时,它还是让学习持续发生的根源。
外部压力可以引发短期学习,但难以持久和深入。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好奇心、解决问题的渴望、追求卓越或成就的欲望等内在动力,才是长期投入的引擎。
(二)
善于自学才能拥有解决未知和复杂问题的能力。
真正杰出的人才往往需要解决前人未曾完美解决的、极其复杂和模糊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教科书答案或标准流程。
爱因斯坦对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现象充满好奇和质疑。他主动研读大量文献(包括看似无关的领域),进行深入的“思想实验”,自我驱动地探索新的理论框架,即使没有导师直接指导方向。
假设有一个科学家,他擅长执行导师规划好的实验,熟练应用已知公式,但面对与预期不符的结果时,倾向于归因于误差或等待他人指示,缺乏自主探索异常现象背后全新理论的动力和能力。
结果显而易见,爱因斯坦因其独立思考和强大的自学研究能力,提出了颠覆性的理论,成为划时代的杰出人物。后面那位科学家可能成为优秀的实验操作员或技术专家,但难以独立开辟新领域或做出根本性创新。
突破性的成就往往诞生于无人区。面对未知,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必须依靠强大的自学能力去探索、整合碎片信息、构建新认知框架,并依靠内在动力克服重重困难和不确定性。
缺乏这种能力,只能解决已知问题,无法触及开创性的高度。
在当今复杂多变、知识爆炸的时代,依赖被动接受和外部驱动,无法满足“杰出人才”所要求的持续深度、解决未知问题的开创性、跨领域融合的创新性以及克服长期挫折的坚韧性。
因此,强大的自学能力使人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边界、探索未知;而炽热的内在动力则为这一持续学习、探索和克服困难的漫长过程提供不竭的能量。
缺乏这两者,个体或许能凭借天赋或机遇取得一定成功,但达到并维持在某个领域内真正“杰出”的高度,可能性微乎其微。
善于自学,才是成才的关键。
重视培养自学能力,才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正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