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林建华:价值观教育靠学校,更靠社会,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的祖先一直遵循的仁、义、礼、智、信,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原标题:林建华:价值观教育靠学校,更靠社会,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的祖先一直遵循的“仁、义、礼、智、信”,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更是结合了现代的元素,引导人们向上向善。无论是中国道德传统,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从正面阐述人们应当遵守的基本价值。然而,在一定情况下,人们也可以从“负面”阐述价值,也就是要明确说明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
日前,听一位负责金融工作的领导讲的几句话,很有感触。他说大家都应牢牢记住:“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遭报应的”。这些基本常识,人们在做生意的时候还是会忘记。他这样以“负面”的方式阐释诚信和友善的价值观,更能给人以震撼。
善与恶只是一念之间
一次出差,在飞机上看了一部电影《汉娜·阿伦特》。阿伦特是原籍德国的犹太人,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之一。
电影是以审判参与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希曼的故事展开的。艾希曼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恶魔,也有家庭和孩子,也有人性的一面,他在纳粹统治时期,负责挑选送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法庭上,他认为自己只是在执行命令,尽自己的职责。
阿伦特则对艾希曼现象的人性基础和意识形态根源进行深入剖析。对个人来说,他好像只是执行了上级的命令,做了职责分内的事情;而作为一个群体,仇恨的蛊惑、职责的困惑、人性的淡漠,加上命令和氛围,很容易使人丧失对周围世界的现实感觉,丧失健全和正当的道德判断,集体犯下不可饶恕的罪恶。罪恶就是这样在“平庸的尽责”中发生了。
因此,阿伦特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平庸的恶”。实际上,除了纳粹德国令人发指的暴行,在世界近代史上还有其他类似的灭绝人性事件。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对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64三十万手无寸铁平民的大屠杀、土耳其军队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以及今天的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恐怖行为、非洲一些国家的种族屠杀等等,这些违背基本人性和道德底线的反人类行为都有类似的人性根源和基础。
阿伦特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纳粹思想根源的剖析上,还对犹太组织领导者们的行为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
在大屠杀中,犹太人组织的领导者承担着组织和维持犹太人秩序的工作,尽管是被迫的,阿伦特认为这与纳粹士兵的思想根源没有什么两样,也是一种“平庸的恶”。她认为犹太人的“无根基性”“无政治性”是这种现象的文化根源。
她的这些看法在全球犹太社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多年的朋友也因此离她而去。阿伦特对人性的深刻反思精神令人震撼。
实际上,这种“平庸和淡漠”源于人们对自身“利害”的算计和对现实的逃避,当整个社会都被蛊惑起来,形成强大的风潮的时候,“从众”显然是一种暂时看来最为“无害”和安全的选择。这个时候,人们似乎都丧失了独立的思考,都变得麻木不仁、顺从无力,尽管他们可能也预感到这种不幸最终也可能会落到自己身上。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我只有11岁,还在上小学,生活在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农场里。父亲算是当地的领导干部,也受到冲击。在批斗会上,随着人们亢奋起来,一些过去与父亲关系很好的同事也变得恶语相向,甚至动手动脚、拳打脚踢,就好像面对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罪大恶极的人一样,多年的情谊都在眼前的冲动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种人性的扭曲也影响了当时的孩子们。我们班上有一位女同学,用带有毛主席像的报纸擦桌子,这在当时是被认为不合适的。老师让她站在台前,让同学们揭发批判。一些同学还学着大人的做法,让她站在课桌上接受批判。我今天还能记得几个调皮的同学幸灾乐祸地摇晃着书桌,和女同学惊恐万分的样子。记忆中的恐惧、无助、自责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永远都难以抹去。
从明辨是非开始
“是非”与“利害”的博弈每时每刻都发生在人们的心中。当我们做出某项决定和判断的时候,都会经历这样的博弈。这也是人们的价值观与生存、利益、欲望等基本需求之间的博弈。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种“是非”与“利害”的博弈反映在人们的言谈举止和判断决定上。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判断并不那么重要,人们也不会在意。只有细心的观察者,特别是受过心理学训练的人才能辨别出来。但在重大的历史性场合,能否坚守是非观和价值观,不被生存、利益、欲望等“利害”所左右,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如果不能坚守,就很容易让人滑向阿伦特讲的“平庸的恶”。
浙江大学的老校长竺可桢先生经历了国土沦丧的战争,看过人性道德的风雨飘摇,对此有很深的体会,因而才提出大学一定要“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当然是一种理想和愿望,但作为捍卫人类文明、发现知识和探求真理的殿堂,大学理应坚守价值底线、引领社会风气。
但现实并非如此简单。在人们的生存或利益受到威胁的特殊时期,人们都会权衡,都可能做出有违内心价值的选择,这也就是人们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阿伦特的老师海德格尔,曾是她最挚爱和尊敬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纳粹德国猖獗的时候,公开宣誓支持希特勒的民族主义,这使阿伦特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阿伦特对人性的分析代表了人类勇敢的反思精神。很多国家或民族在历史上也发生过违背人性的事件,只有勇敢地面对、深刻地反思,才能牢牢记住教训,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英国在13世纪曾发生针对犹太人的剪钱指控,很多犹太人被杀、被囚禁,他们的财产也都被没收。现在的伦敦塔立有一块石碑,记述了当时发生的事情,目的是要永远记住历史上这悲惨的一幕。
二战之后,西德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到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敬献花圈,他缓缓地走上石阶,面对象征千百万无辜死难者的雕像纪念碑,突然下跪,向被纳粹德国杀害的死难者默哀。这个举动表达了他对历史悲剧的深深忏悔,给人强烈、恒久的震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一定要牢记历史的教训。
实际上,要求所有人不堕入“平庸的恶”也是不可能的。判断是非曲直原本并不难,只要问问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有事业、家庭、同事和朋友等个人的利益诉求,当人们被蛊惑起来的时候,当不随波逐流会受到伤害的时候,任何个人都是很难抵挡的。不过即使不能扭转,也应当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至少不要同流合污、助纣为虐。
价值观教育靠学校,更靠社会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是非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既有历史的积淀和传承,也有理性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
中国的价值观体系是很成熟的,几千年来,很多传统和观念经过一代代思想家的总结提炼,逐步沉积和传承下来,成为我们的基本价值观念,这些都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
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并不局限在中国,还遍及整个东亚地区,以人为本的“仁”、家庭和家族的“孝”、报效国家的“忠”,以及中庸、忠义、利他和诚信的传统观念,都成为人们遵循的价值准则。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价值观体系是伴随工业革命和挣脱封建依附建立起来的,更基于理性和理想的色彩,比较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绝对性。东西方价值的差异性自然会影响人们的一些行为和判断,但这些差异并非根本性的,实际上,对于现代社会的很多基本问题,东西方的价值判断是大同小异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括了人类的价值理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特点,是我们应当坚持和遵循的。人类价值观的这种共性和差异性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自然结果,是符合中国哲学中“和而不同”的看法的。
价值观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习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中,特别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是中国近代以来几代人的共同理想与追求,也是几千年国人心中的理想国。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有不少惨痛的教训,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清末的甲午战争、宋末的崖门海战等等,都可以用来加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使学生有志于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要让学生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存在的问题,帮助社会中的弱者,使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建设美好社会。
如果说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更多是从现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角度考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更多源自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遵循的价值观,也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基础。
价值观教育不应当只是空洞的说教,不应当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当通过生动、具体的实际例子,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形成过程和丰富的内涵,要使学生能够分清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例如,“曹植七步诗”讲的是要珍惜兄弟情谊,“杯弓蛇影”讲的是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岳母刺字”讲的是精忠报国等等。
不久前,我读了犹太经典书籍《塔木德》中的一些故事,这是一代代犹太智者撰写的。故事取材于生活,短小精炼、发人深省,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人们哪些事情应当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很生动,也很通俗易懂。我们也应当组织一些人,从历史和当代的日常生活中,编写一些这样的故事,帮助年轻一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社会道德的基本底线,这些底线应当是神圣的,不可触犯的,这既需要教育界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尚,使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人人喊打、无处遁形,使年轻人逐步形成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善恶的分辨能力。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的反腐倡廉工作之所以很有成效,就是从人们身边的小腐败抓起,先是出台了“八项规定”,对这些看似小的事情,紧抓不放,严肃处理。这种紧抓小事情的“钉钉子”精神,让大家看到了中央肃整风气的决心,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这些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在价值观教育中借鉴和学习的。
很多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的现象都源于过度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功利之心过重的人常常是机会主义者,一遇机会个人主义就膨胀起来,一味追逐个人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对这样的人和事要坚决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