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人在外企,一代人有一代人要下的岗 以前,我们总以为稳定是外企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直到经历了裁员,才明白外企那所谓的稳定,都是虚幻
原标题:人在外企,一代人有一代人要下的岗
以前,我们总以为“稳定”是外企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直到经历了裁员,才明白外企那所谓的稳定,都是虚幻的,有也只不过是阶段性的稳定而已。
回头看外企在中国的30年,在不同的时间里,熙熙攘攘的人们走进了外企那华丽的门厅,同样也有很多人络绎不绝地离开了这里。
其实并没有所谓永远的稳定,即便当年号称永远不倒的国企,也在外企进入的那个90年代,没能逃掉惨烈的大下岗,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外企人的“下岗”也如波浪般一浪接着一浪。
最终我们或许都得明白:打工人,一代有一代要下的岗,外企也不除外。
在下岗这件事前,资历,能力,努力或许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是时代、战略和业务表现的综合结果。
01 90年代末,第一代外企下岗人
90年代是外企进入中国的最早期,业务高歌猛进,福利优渥,有很多人想都想不到的办公环境,堪称当时打工天花板。
但是几年后,有部分公司发现市场并没有预期得那么理想,市场需求放量来的有些慢,全球总部开始了收缩业务。
公司里有位老同事Jack,分享过他所经历的那个年代的故事:他说他当年算是公司第一批员工,业务初期,亲历了公司从几个人到几百人的快速扩张。
彼时,他以为自己一定能在这里干到退休,毕竟那会连美国总部的市场VP都曾给他颁发过大奖,记得他的名字。
可在2000年左右的一个下午,他收到了外企生涯里第一份裁员协议,上面写着醒目的“业务调整”几个大字,不过通篇没有质疑他的绩效,只提到:“总部决定撤掉亚太的某条产品线”。
离开那天,Jack在空旷的办公室里,把当年公司发的奖杯全部塞进纸箱带回了家,他觉得那是他人生不多的高光时刻。
虽然下了岗,但外企自此成了他的职业信仰,从此非外企不进。
02 2008年,第二代外企下岗人
第二次大规模外企裁员潮,出现在2008年前后。这次裁员,问题来自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布局全球市场的外企,受到的冲击最大,而当总部的日子不好过时,各个BU的开源节流是必然的,其中降本最直接的方法,裁员常常是那个最优先选择。
HR在会议室进行一对一的谈话,桌上是厚厚的解除协议和冰冷的签字笔,HR皱着眉头签下的最终名单里,不一定都是业绩最差的人,也有许多“年度最佳员工”。
很多人终于明白:本以为手握巨大市场的BU,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全球布局中的一个节点,当总部决定调整布局时,并不会因为你有过多大的荣誉,背多少的房贷,要面对什么样的生活危机,就网开一面。
从那刻起,外企人心中的外企开始变得有一点冰冷了。
03 2015年起,第三代外企下岗人
进入2015年之后,外企的下岗变得频繁,一个个部门、一个个职能在悄悄消失。
但这次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总部发现,如果把同类业务交给本土团队,将获得更激进的目标、更便宜的成本,也更容易抓住本土市场。
总部最后的决定是:与其继续投入高成本外籍管理和架构,倒不如用直接启用本地化架构+外包来完成工作。
市场部同事Sara就曾给我分享她之前公司的故事:她曾是前司的“明星员工”,作为市场部设计高级经理,带的团队虽不是很大,但却精英云集,薪酬不低。
随着中国区业务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部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公司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把设计业务整体外包给了一家本土公司。
虽然最后的结局是大家都拿着丰厚的补偿离开,但当时的她仍感慨万千:“看着那些外包公司的人走进办公室,坐在原来团队们的工位上,那一刻,她好像看见了十年前的自己 ……只是现在的她,成了被外人取代的人。”
04 一代人的下岗,是一代人的上岗
戏剧的是,每一波被裁的“老一代”,都曾在当年看着前辈离开,心里想的是:“我还年轻,前方有无限机会和可能”; 殊不知若干年后,坐在那把椅子上的人,却是自己。
外企早已没有了绝对的稳定,也做不了永久的饭票,它的魅力只在于:你处在它的周期里时,将获到成倍的成长、收入和视野,残酷的是,当周期结束时,就得好好考虑如何下车的问题。
面对这条“必经之路”,我们能做些什么:
保持持续学习和跨界的能力:职位会消失,但个人的能力却可以延续到新的行业和岗位。
不要只做一个专家:想办法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化为行业的通用技能。
关注趋势而非头衔:头衔往往不可持续,只有市场的趋势,才决定了下一份工作在哪里。
做好财务规划:多准备一些GAP期缓冲金,给自己从容寻找下一步的时间和安全防护。
在外企,这是周期,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进的场,一代人有一代人要下的岗。
只是可以轻松一点,别把离开看作失败,这或许只是你和外企不得不错过的一段旅程。
正如一位前同事在离开外企时说的话 :
“作为打工人,能在这个国际舞台经历几年,就觉得很值得,即便这一段旅程暂时谢幕,但收获了满满的底气与信心,每代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时代,
但下了外企的岗,我们照样可以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