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身边有人去世,我们可以不主动告诉他们实情吗?
来源:搜狐 发表于2022-11-23 09:21:26 编辑:时寒峰
摘要: 原标题:当孩子身边有人去世,我们可以不主动告诉他们实情吗? 晓晓的同学家长前几天去世了,晓晓妈妈得知后想和孩子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开

  原标题:当孩子身边有人去世,我们可以不主动告诉他们实情吗?

  晓晓的同学家长前几天去世了,晓晓妈妈得知后想和孩子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这是第一次在孩子身边有人去世,她担心孩子如此近地面对真正的死亡,会觉得生命易逝,因此而没有安全感。

  另外一位杉杉爸爸,则有些生气。住同一栋楼的老爷爷突然因车祸过世,当他在家里提起这事时家里人都很难过,上四年级的儿子看起来却对此无动于衷。虽然他们家和去世老人并无过多交集,但遇到这种事,怎么也会有些难过吧,儿子怎么会这么没心没肺,没有感情?

  当身边有人去世时,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跟孩子说?又该如何把握沟通中的度?如果孩子表现得很冷漠,怎么办?

  关于死亡,曾经是我们最难以向孩子启口的话题之一。

  如今,对死亡教育,或者说生命教育,家长是比较重视的。每年的清明节,或者身边有人去世的时候,家长们总觉得应该和孩子展开一场关于生死的对话。否则,就错过一个重要的教育节点。

  我们接触到的生命教育大多都有一个基本原则——不回避跟孩子谈论死亡。不回避就一定要直面吗?当身边有人去世,我们就必须第一时间告诉孩子真相吗?

  电影《我们天上见》小兰送别姥爷

  晓晓今年才上小学二年级,这次同学家人的去世,是距离她最近的一次死亡。因此,晓晓妈妈一方面希望可以借此和孩子聊一聊关于生命的话题,但又怕聊得过于深入反而引起孩子的焦虑。

  和晓晓妈妈不同,齐琪妈妈经历了两次类似的事情,但两次她都下意识选择了回避的措施。第一次是孩子还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上同学的爸爸因地震去世,第二次,是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同桌因异物堵塞气管窒息死亡。回忆这两次情况,齐琪妈妈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聊,因此,她既没有主动和孩子谈及相关的话题,更没有引申出所谓的生命教育。

  但实际上,齐琪妈妈的“回避”措施,也许反而歪打正着,做对了。

  书评人蔡朝阳曾经提出,要温和地保护孩子的“不知情权。”

  “温和地保护孩子的不知情权,不是用一种同构的方式去针尖对麦芒,也不是将孩子放在一个温室里用无菌环境保护起来,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认知水准的孩子,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立场乃至不同的腔调,来跟他们谈遇见的问题。”

  关于死亡,不是不能谈,关键在于怎么谈。

  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导师蒋昱建议,孩子还处于小学低龄阶段,本就对死亡缺乏认知,如果孩子不知情,父母就没有必要主动去谈及相关的话题。如果孩子无意当中知道了情况,但没有主动提及,也不用主动去说;但如果孩子已经得知情况,并主动提及,父母就需要根据孩子的态度来回应。晓晓妈妈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孩子不说,家长就可以不提。

  “生命教育应该放在日常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去做。如果想要和孩子认真交谈这类话题,要看时机,而不是搞突然袭击。”蒋昱说。

  晓晓班上同学的不幸经历,并不是家长认为的教育时机,反而如果孩子不知情或者不愿主动谈及这个事情,父母却突然跳出来要和孩子严肃地谈一谈,倒显得非常突兀。

  除非孩子无意当中已经得知,并且主动向家长提问,那么此时,父母才应该根据孩子的态度来回应。而这种回应,更多的也是先询问,通过询问,发现孩子的疑问焦点,才能去帮助孩子。

  比如,如果孩子问:“妈妈,你知道小A的妈妈死了吗?”妈妈可以回应:“啊,真的吗?妈妈不知道,你怎么想呢?”此时,孩子也许会分享自己的看法,或者担忧,妈妈再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安抚。

  如果孩子表示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小A,家长也是先询问,可以问孩子:“假如你遇到这种事情,你觉得小A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希望其他小朋友如何对待你呢?”以此引导孩子,适当关怀即可。因为孩子有自己的一套交流系统,如果没有专业支持,家长的刻意提醒关注,反而会适得其反。

  而如果孩子出现了明显的恐惧,父母无法安抚,其实需要的已经不是生命教育,而是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了。

  许多家长总会担心孩子无法面对死亡。尤其是身边有人离世,因为近距离面对死亡和失去,孩子会感到害怕、痛苦、不知所措。但这种担心本质上,是我们成年人自己对死亡充满恐惧和焦虑,是家长无法接受孩子可能会离去的事实。

  在蒋昱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借机”给孩子做生命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先学习如何面对死亡。“家长需要先问自己:当我面临死亡,充满焦虑的时候,我应该如何化解,如何带着伤痛去生活?”

  为什么妈妈会更焦虑孩子的生命教育?

  蒋昱解释道,这是因为妈妈与孩子情绪共生,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如果在亲子关系当中黏得太紧密,分离焦虑会更严重,一方面妈妈会越来越难离开孩子,无法接受死亡的话题,另外一方面,孩子也会越发依赖妈妈,很难独立自主生活。

  所以,如果家长非常担心孩子会不会因为身边的死亡而焦虑,那么,首先需要反思,是不是平时没有处理好和孩子分离关系,孩子必须依靠父母,不能独立自主生活。

  所以,生命教育并不是孤立的一次对话、一场活动。真正的生命教育,应该是融入在生活当中,可能是相关的绘本、动画、电影,更应该培养孩子独立健康的人格,让孩子对父母虽有依恋,但也能够带着失去的伤痛,自主独立地生活。

  电影《开心家族》中尚万终于接纳了家人的死亡

  蒋昱希望妈妈首先要有一个坚定的主认知,那就是我们孩子,只有在肚子里是合体,从分娩的那一刻开始,从生理到心理到情感,就开始逐步分离。只有坚定这个主认知,才能接纳“我”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人。

  “父母特别是妈妈,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认为孩子是妈妈的全部,或者妈妈是孩子的全部。但其实,孩子和妈妈不是连体婴儿,无论是体验、感受、情绪感知,妈妈和孩子都是两套系统完全独立的系统,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

  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替代孩子去做任何他人生中必经的事情。比如,孩子应该去上幼儿园,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和难过就不让孩子去,因为这也是父母和孩子在尝试分离时必经的心路历程。

  当然,孩子也不能替代父母去做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怕妈妈不高兴,就被迫去做一些非常违心的事,成为妈妈的外挂。

  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不替代对方做事,就是在帮助孩子做好离开的准备,这不仅是在逐渐分离,其实更是对父母和孩子共同的死亡教育。

  有些家长会担心,如果没有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正确的认知,觉得“天堂”真好或者产生好奇,万一孩子想要尝试“死亡”或者说“想去天堂玩儿”怎么办?

  对此,一方面是要注意,在解释“死亡”“天堂”“地狱”等词汇的时候,既不用过度想象,也不用过度美化,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妈妈也不知道,等我去了以后告诉你。如何告诉你?等那一天,也许我们就都知道了。”

  当然,在日常的生命教育当中,看绘本也是不错的方式,但更建议选择比较有真实细节描述的绘本,比如吉竹申介的《后来呢,后来怎么了》。这本书将死亡这个话题写得轻松有趣,可以让孩子比较直观地理解,死了以后会怎么样?有哪些祭奠的方式?但随着情节的推进,最后留给孩子的思考,却是如何更好地生活。

投稿邮箱:qingjuedu@163.com
相关推荐
黄玉峰:孩子会玩也是一种成长
黄玉峰:孩子会玩也是一种成长

原标题:黄玉峰:孩子会玩也是一种成长 黄玉峰,1946年生于浙江绍兴。复旦大

原创观点11小时前

幼儿园老师坦言,3类家长“接娃”最让人反感,没明说
幼儿园老师坦言,3类家长“接娃”最让人反感,没明说

原标题:幼儿园老师坦言,3类家长接娃最让人反感,没明说但家长要懂 家长和

原创观点12小时前

《小巷人家》大结局,蒋欣带娃刷爆全网:妈妈什么性
《小巷人家》大结局,蒋欣带娃刷爆全网:妈妈什么性

原标题:《小巷人家》大结局,蒋欣带娃刷爆全网:妈妈什么性格,孩子什么命

原创观点12小时前

这届年轻人,怎么突然迷上了“花钱爬楼”?!
这届年轻人,怎么突然迷上了“花钱爬楼”?!

原标题:这届年轻人,怎么突然迷上了花钱爬楼?!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

原创观点12小时前

高考不公平?那你知道千年科举,一共才选拨出多少进
高考不公平?那你知道千年科举,一共才选拨出多少进

原标题:高考不公平?那你知道千年科举,一共才选拨出多少进士吗? 时间过

原创观点2024-11-26 12:06:26

专家称想用孩子高考保阶层很可笑,越是想保住阶层越
专家称想用孩子高考保阶层很可笑,越是想保住阶层越

原标题:专家称想用孩子高考保阶层很可笑,越是想保住阶层越容易往下滑!

原创观点2024-11-26 12:05:02

不自觉学习的孩子怎么办
不自觉学习的孩子怎么办

原标题:不自觉学习的孩子怎么办 家长面对孩子不自觉学习的问题,可能会感

原创观点2024-11-26 12:02:00

初高中孩子玻璃心、叛逆与厌学,大都源于太严苛爸爸
初高中孩子玻璃心、叛逆与厌学,大都源于太严苛爸爸

原标题:初高中孩子玻璃心、叛逆与厌学,大都源于太严苛爸爸与太溺爱妈妈

原创观点2024-11-25 19:15:41

花费近40万读完民办高中国际班后无学籍无毕业证,教
花费近40万读完民办高中国际班后无学籍无毕业证,教

原标题:花费近40万读完民办高中国际班后无学籍无毕业证,教育局回应 学校给

原创观点2024-11-25 19:08:05

放平心态、稳住状态,心理专家支招缓解艺考生考前焦
放平心态、稳住状态,心理专家支招缓解艺考生考前焦

原标题:放平心态、稳住状态,心理专家支招缓解艺考生考前焦虑 孩子最近好

原创观点2024-11-23 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