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前,某大学校友向母校捐赠3.13亿元,成为该校史上最大额度公益捐赠。最近一两年,部分高校热衷给校友捐赠数额排名,以名誉或道德绑架的方式让校友
日前,某大学校友向母校捐赠3.13亿元,成为该校史上最大额度公益捐赠。最近一两年,部分高校热衷给校友捐赠数额排名,以名誉或道德绑架的方式让校友产生捐赠压力,“道德绑架”或许谈不上,但一些大学屡屡高调宣传校友捐款数额,确实欠考虑,没必要,也没意思。
高校不该是做买卖的地方,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现实利益衡量。社会对大学的期待,是作为研究学术、传播知识的最高学府,坚持纯粹的学术追求,为人类拓宽思想与技术的边界,承担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风骨昂然,遗世独立。正是基于这样的期待,我们才会格外尊敬大学。
因此,高校发展固然需要经济利益,但绝不该为了利益做出与身份不符的举动。具体到校友捐赠,大学应该做的,是将每一笔捐赠都记录下来,后续公开款物去向,接受监督。如果捐款者想要宣传,由他们自行宣传就是了。大张旗鼓地宣传谁捐了多少,不加掩饰地谄媚捐赠者,不是大学该有的做派。比起费心思搞排名,接受了几个亿捐赠之后,科研设备有了哪些更新?学生食宿条件有无改善?高校更应该把这些问题回答好。
反过来,驱动校友给母校捐款的不仅仅是社会声誉。把财物捐给哪里不是做慈善、不能博得好名声?选择捐给母校,无疑与校友情结有关,也包含对高校的认可,相信高校能够把捐赠用在最恰当的地方,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也就是说,愿意捐款的校友,无论高校有没有“施压”,都会给母校捐款。
人们之所以看重校友捐赠,是因为想要借此衡量高校发展水平,培育出了多少人才,看高校是否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激。高校的付出与收获本应是相辅相成、水到渠成的。近年来,有高校宣传野鸡机构排出来的“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受到教育部批评,有知名大学接受某企业家赞助给学院冠名,由于此人发表的“轩辕召唤”等文章堪称侮辱学术而备受质疑。
种种让社会期待的和高校身份不符的事件发生,其实都指向高校对眼前利益的片面追求,折射出浮躁的心态,而高校却是最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地方,折腰时把尊严都摔碎在地上,再想拼起来就难了。陈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