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2万元进大厂实习,上班倒贴工资,这届大学生太难了! 中小企业把大厂当膜拜对象,但凡你在大厂实习过,最后就算进不来大厂,去中小企业也
原标题:2万元进大厂实习,上班倒贴工资,这届大学生太难了!
中小企业把大厂当膜拜对象,但凡你在大厂实习过,最后就算进不来大厂,去中小企业也非常吃香。
这就逼着大家都去卷大厂实习。
二十年前,大学生实习还能赚点零花钱补贴生活费;现在,想进大厂实习不仅没工资,还要倒贴两三万 —— 这不是玩笑,而是当下就业市场的真实写照。
当 “2 万元包进大厂” 的中介广告在校园社交平台刷屏,当银行要求存款千万才能给子女换个实习名额,这届年轻人的就业焦虑,早就从毕业提前到了实习期。
一、实习成 “刚需”,但机会早就被明码标价
现在的实习有多重要?
《2024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里的数据很直白:近四成毕业生认为,实习经历是拿到 offer 的头号原因,而有过一到两段实习的学生占比高达 78.4%。
这意味着,没有实习经历的简历,在秋招春招里几乎等于 “裸奔”。
可大厂的实习名额就那么多,尤其是金融、互联网这些热门行业,早就成了稀缺资源。
稀缺到什么程度?
今年 5 月某银行推出的 “菁英实习计划” 直接把门槛摆上台面:想进高盛、字节跳动这些顶级企业实习,非 VIP 客户得新增 1000 万存款,老客户也要再加 500 万,而且钱在实习期还不能动。网友调侃 “存款千万还需要实习?”
可现实是,就算家里有矿,想给简历镀层金也得花钱买门路。这种 “金钱筛选机制”,把普通家庭学生逼得只能在社交平台找中介,哪怕知道可能被骗也只能赌一把。
更无奈的是,很多付费换来的实习根本学不到东西。
有人晒出自己的实习日常:每天打印文件、订会议室、给同事买咖啡,号称 “远程实习” 的甚至只给一堆资料让自己看。
这也难怪,现在不少大厂都在裁员,正式员工都面临优化,哪有精力带实习生?
所谓实习名额,不过是被 “塞” 进来的闲置资源,能挂个名就不错了,还指望学技能?可就算这样,还是有学生愿意花钱 —— 不为学东西,就为简历上能多一行 “大厂经历”。
二、付费实习的水有多深?内部员工和中介早就串通好了
别以为付费实习都是骗子,这行当里藏着真实的利益链条。
有曾在中介工作的人透露,他们确实能拿到真名额:大厂内部员工把岗位信息给中介,中介招人后返佣,佣金根据企业名气从七八千到两三万不等。
就像今年 3 月华为通报的违规事件,有员工和中介合作,帮人通过替考、泄题进入外包岗位,每月从中介拿分成,直到被公司开除才曝光。
腾讯更早就在反舞弊通报里揭穿过类似操作:内部员工和中介勾结,搞虚假远程实习,学生交钱后只能拿到伪造的证明,背调时一查就露馅。
这些案例说明,付费实习不是简单的骗局,而是有人利用企业管理漏洞搞 “岗位寻租”。
对学生来说,这就像在赌俄罗斯轮盘:运气好可能真能混进大厂,运气差不仅钱打水漂,还可能因为假经历留下诚信污点。
更坑人的是中介的套路。他们先收 30% 定金,承诺 “不录取全额退款”,可真没拿到名额时,要么找借口扣手续费,要么直接拉黑跑路。
黑猫投诉平台上,“内推诈骗” 的投诉一大片,有人花 2 万多买国企内推名额,结果只换来几节网课;还有人被 “85% 包进娱乐圈” 的宣传忽悠,几十人被骗近百万。
可就算被曝光,换个关键词改个账号,这些中介第二天还能接着做生意。
三、骂中介没用,就业内卷才是根源
很多人把矛头对准中介和违规员工,可就算把这些人全打掉,普通学生的实习问题就解决了吗?
恐怕更糟。
到时候没有公开的 “付费渠道”,剩下的只会是更隐蔽的关系网,普通学生连花钱的机会都没有。
就像现在考公考编人数屡创新高,大厂岗位僧多粥少,这种供需失衡下,总会有人钻空子,区别只是明着要钱还是暗着拼关系。
学生们其实比谁都清楚这事儿荒唐。
花几万块买个没工资的实习,相当于给未来的自己 “超前消费”,甚至有人为此背上校园贷。
可他们没得选:当竞争对手的简历上全是 “高盛实习”“腾讯项目”,当 HR 扫简历只看关键词,个体的反抗根本没用。
这种 “被迫内卷” 就像恶性循环:大家都花钱买实习,标准越来越高,最后没人敢不花钱,中介和违规员工反而赚得更多。
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就业评价体系是不是出了问题?
以前企业看能力,现在先看实习经历;以前小厂锻炼人,现在非大厂实习不认。
某互联网大厂 HR 曾直言:“同样条件下,有头部企业实习经历的肯定优先。”
这种 “标签崇拜” 让实习变了味,从提升能力的机会变成了花钱买标签的游戏,最后受害的还是学生 —— 不仅没学到真本事,还得为这种畸形规则买单。
四、要解决问题,不能只靠骂骗子
说到底,付费实习乱象的根源是就业市场太卷了。
每年千万级毕业生涌入职场,热门岗位竞争比堪比考公,企业自然有底气抬高门槛。
就像专家说的,只有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 “小厂” 也有竞争力,让 “不实习” 也能找到好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乱象。
否则就算严查中介,也只会催生出更隐蔽的利益链。
对企业来说,该好好管管内部招聘了。
华为、腾讯的通报证明,只要严格监管就能减少漏洞,但更多企业还存在管理盲区,给了内部员工可乘之机。
而高校也该承担起责任,多和企业合作开发正规实习项目,别让学生只能自己摸黑找门路。
教育部早就提醒过要提防付费实习,可光提醒不够,得有实际动作打通正规渠道。
最关键的是,整个社会得改变对实习的偏执。
实习本该是试错的机会,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而不是简历上的装饰品。
当我们不再把 “大厂经历” 等同于能力,当企业更看重真实才干而非标签,这种 “花钱买实习” 的荒诞剧才能真正落幕。
否则,今天是实习付费,明天可能就要为 “面试机会” 买单,这届年轻人真的耗不起。
看着那些为实习焦虑的学生,就像看到被裹挟着往前跑的自己。他们不是不知道付费实习不靠谱,只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这似乎成了唯一能抓住的浮木。
希望这种 “上班倒贴钱” 的怪事能早点结束,让实习回归本质,让努力比门路更重要 —— 这才是对年轻人最好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