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来源| 作者|TCOH 编者按: 本文为约稿。作者TCOH为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 体验课几乎成了教培行业绕不过去的第一道门槛。从最初靠口碑与信任维系,到资
来源|
作者|TCOH
编者按:本文为约稿。作者TCOH为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
体验课几乎成了教培行业绕不过去的第一道门槛。从最初靠口碑与信任维系,到资本裹挟下被异化为营销噱头,学生被当作客户,家长被当作线索,大家谈论的都是获客、ROI和转化率,而不是课堂与成长。硝烟散尽,过度包装带来的只是高成本与低留存。如今,随着家长越发理性,机构也意识到过度包装的伤害,体验课正在被迫回归真实。
在今天的教培行业里,体验课已经成为几乎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卡。无论是学龄前的启蒙课程,还是大学、成人阶段的职业培训;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素养课程,还是音乐、美术、编程、口才等素质教育;无论是在线大班课,还是线下小机构,几乎所有的教育产品都绕不开同一个起点——体验课。
它承担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招生漏斗的最前端,是机构与用户建立第一次接触的场所,也是展示机构特点、课程设计和老师风格的核心舞台。用户通过一次体验,就在心里完成了“值不值得继续”的判断。可以说,体验课成了教育产品能否顺利进入用户选择的第一道门槛。然而,体验课并不是教育行业与生俱来的产物。它其实行业逐渐走向规模化、竞争加剧之后,才被发明出来的工具。
01很久以前,没有体验课
在教培行业的早期,所谓“体验课”几乎不存在。那是一个更为简单直接的时代,教育更多依附在熟人关系、个人声望之上。
想象这样一个常见的场景:自家孩子数学成绩掉下来了,家长心里有些着急。正巧邻居提到,周六有个数学老师在附近小区里带小班,每周一次课,费用不算贵。家长们在楼下聊起,一合计就让孩子去上。没有试听环节,没有精心包装的体验营,甚至连宣传单页都没有。就是一句口头推荐,“这老师不错”,家长们就相信了。
那时候的教育关系很单纯。老师往往从自己班里的学生开始,慢慢延展到其他班的孩子,最后形成一两个固定小班。家长之间的熟人关系构成了天然的信任链条,一个口碑胜过任何广告。退费几乎没有必要,孩子要么就一直跟着学,要么觉得不合适就停掉,老师也不会设什么条款。教育就是一件朴素的事:老师教,学生学,家长掏钱。
随着行业逐渐向规模化迈进,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龙头教培机构。可即便如此,当时的“体验”依旧很简单:插班生直接进班,正常听课。家长可以旁听,看看课堂氛围、老师水平,再决定要不要报。说到底,本质还是信任。
这种信任,是最昂贵的成本。因为要建立信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老师的教学口碑,需要家长间的互相推荐;但它同时又是最廉价的成本,因为一旦信任形成,几乎不需要额外投入,口碑就是最好的传播媒介。
如果把今天的体验课放回到那个年代,会显得格格不入。因为当时没有必要。教育关系紧密、信任链条清晰、选择空间有限,用户自然不会要求先体验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