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编者按: 本文为约稿。作者TCOH为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 在本文中,作者提到,AI正在改变教育的多个方面,但却在教培商业化的道路上频频受阻。原因是
编者按:
本文为约稿。作者TCOH为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
在本文中,作者提到,AI正在改变教育的多个方面,但却在教培商业化的道路上频频受阻。原因是AI距离提升学生成绩还差着最后一公里,同时,AI的价值发挥前提条件和教培用户基本盘存在天然矛盾。作者也认为商业化进程难并不代表AI+教育被高估,在更广义的教育领域,它已悄然让个性化辅导、翻转课堂、沉浸式学习等理念以更低成本落地了,这都是极其有价值的地方。
01AI逻辑<行业逻辑,行业逻辑≈提分
不得不承认,教培行业的核心,距离理想意义上的教育仍有距离,更多的是围绕考试中拿到更高分数来建立商业模式。理念可以变化,技术可以进步,但这个底层逻辑一直没变。任何技术进入这个行业,都必须服从这一逻辑:它可以提高效率、优化流程、降低成本,但不能取代行业的最终目标。过去那些打着“颠覆教育”旗号的教育公司,多数失败,原因就在于忽视了这一点。
回头看,历来能做大的教培产品,无论是名师、课程、训练营、本地化服务,还是严管督学,本质上都不只是传播知识,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分。技术、人力、资金的投入,最后都要落到分数的提升上,才能真正产生价值。AI 也是一样,如果不能比较直接地推动分数提升,就会和用户的核心需求产生距离。有或没有 AI,并不会决定家长是否愿意付费。
对家长和学生来说,花钱上课的期待很简单:采用什么方法、什么技术,并不是决定因素。AI、老师、课程、伴学、押题,这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甚至很多家长并不在乎孩子是否超越别人,只要成绩有实质性的进步,就觉得钱花得值。这不是学习心理或学习动力的问题,而是行业价值兑现的最后一步。
技术只是帮助达成目标的工具,AI 又是其中之一,但在这个行业里,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帮助学生真正地进步。
02AI距离提分,差着最后一公里
既然提升能力、提高分数是行业的终极目标,就必须先看清它是怎么实现的。
提分并不是简单地多学几道题,而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路:学生先接触并理解知识点,再在记忆中形成稳定存储,最后在考试情境下能准确提取并应用。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掉链子,但真正决定成败的,是课堂中那段高密度的“知识、技巧与考点注入”的过程。
老师不仅要准确传递知识点和考试重点,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营造紧张感和参与感,让他们在课堂结束时带走最有分量的内容。换句话说,老师是在链路最关键的位置上,把知识真正送进学生的大脑,并让它在考场上能被取出来。
AI 在教培领域的尝试已经很多了。它能答疑、讲课、讲题;有些公司让 AI 变成播客或短视频,把知识点和题目讲给你听;它能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制定学习规划、精准推题;还能陪伴聊天,帮你整理和回顾,让人感觉随时有个学习助理。这些功能确实与学习相关,但更多是在替代老师角色中的“外围任务”——资料准备、内容推送、学习规划、课后整理。真正能直接作用于提分的那一步,是课堂上的即时调动、氛围塑造、注意力控制和即时反馈,这些恰恰是 AI 目前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