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校校长都开始学术造假 学术界还有救吗
摘要: 原标题:当高校校长都开始学术造假,学术界还有救吗 日前,知名生命科学家,北大教授饶毅实名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中科
原标题:当高校校长都开始学术造假,学术界还有救吗
日前,知名生命科学家,北大教授饶毅实名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裴钢等人学术造假的举报信在网络流传。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在调查核实此事。(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虽然学术造假“出圈”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近年来我国出现学术造假的事情并不少见。从翟天临的“不知知网”,到江一燕的“跨界拿奖”,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于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的容忍还是很大。
但是南开校长曹雪涛论文造假风波却最让震惊了社会,使公众质疑学术公信力。部分人认为:“若顶尖大学的校长都敢造假,其他人还有什么不敢的? ”
那么为什么学术造假可以学术界成为一件如此“普遍”的事情呢?这与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等有关。
首先我国的学习方式刻板,缺乏创新。在我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就会拿着《优秀作文选》让学生模仿着写,久而久之,学生已经形成了“模仿”的写作方式,遇到什么第一时间会看其他人是怎么写的,缺乏自己创新的能力。
其次,我们的社会对学术造假的惩处措施没有明确规定,很多人可以钻制度的空子,逃过惩罚。正如Science杂志曾发表的评论:“在中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非常低,或者说不存在。在美国和欧洲,学术不端行为通常会导致辞职或开除,但这种做法在中国并不常见。”
学术创作是我们学术界活力的源泉。个别学术不端的行为会给整个环境带来污染,我们必须坚决抵制学术造假,坚持正确学术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