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 欧美博士生担心德不配位亚非拉博士生最愁求职赚钱 读博过程中,人们普遍最头疼的事情是对前途的迷茫,79%的博士生都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
原标题: 欧美博士生担心“德不配位”亚非拉博士生最愁求职赚钱
读博过程中,人们普遍最头疼的事情是对前途的迷茫,79%的博士生都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不确定,70%的博士生时刻都在关心着除了当博士后之外哪里还有坑可以去谋个教职。
另外他们的学术压力也很大,78%的博士生都觉得难以维持工作生活的平衡,74%的博士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
钱,也是一个难题。第一个方面是研究经费的问题,68%的博士生都在担心经费;第二个方面,一半的博士生都在担心自己的助学贷款怎么还;第三个方面则是日后生涯的收入问题,67%的博士生都在担忧毕业之后过日子、买房子、养孩子和退休养老的钱要从哪儿来。
看到博士生也哭穷,渣本心理平衡了。
不过,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也是有地域性的:
非洲博士生最愁没钱;
大洋洲博士生最愁没教职;
南美的博士生除了担心找工作的问题,还要操着卖白粉的心,时刻担心政局;
欧洲博士生担心自己和老板的关系、工作生活平衡和心理健康问题;
北美和中美洲的博士生担心自己“德不配位”,专业名词叫“冒名顶替症候群”——总觉得自己如今的地位是靠运气获得的,生怕有一天被人发现自己一无所长,被当成骗子,然后身败名裂。当然,同样富(chi)有(bao)而(le)优(cheng)越(de)的欧洲人有时候也担心这个问题;
苦哈哈的亚洲博士生,发愁的地方可多了去了: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挣不到钱怎么办、博士学位通货膨胀怎么办、家里的老父亲老母亲怎么办……注意,这里不是贩卖焦虑,是nature的报告白底黑字写的。
唉,在座的亚洲读者们,你们都生活在hard模式里啊。
不后悔,但满足感越来越低
在美国读博学兽医的Radhakrishnan说,现在的博士项目很适合自己,并不觉得孤单。
他对自己的研究项目还有很深的兴趣,想找到一种能在自己的母国印度抑制狂犬病传播的方法。
所以,就算一边读博一边带孩子,一点闲暇都没有,他还是没有后悔读博。
其实,这项调查中,有有74%的博士生和他一样,对当初读博的决定感到满意 (下图两个绿色柱) :
有75%的博士生,对自己做研究的独立程度表示满意。
有67%对自己和导师的关系表示满意。
然而,就算说着满意,也依然有挫折和抱怨的情绪。
有45%的博士生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项目的进行,满意程度下降了。相比之下,42%的人认为满意度提升了。
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项目的状况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40%的博士生说,他们读的项目没有达到最初的期望,只有10%表示超出了最初的期待。
10%这个数字,比起2017年有了严重的下滑,那时还有23%的人认为超出期待。
麦吉尔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Anna Sverdlik说,这样的调查报告可以帮学生们建立起更现实的认知:
如果知道,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有冒名顶替症候群;如果知道,自己的满意程度会随着时间而减退,至少还可以提前做些心理准备。
当然,有关学术的挑战只是一部分。
Zhou Yang是从中国去到美国加州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读化学博士的,他说:
我原以为只有科研的事情需要担心,但发现还要想着怎样和实验室里的其他人相处,还要想着怎样把自己的项目解释给别人听。除了做实验,还有很多很多要考虑的事。
Yang也和许多人一样,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压力越来越大。
除了发够论文才能毕业的压力,还要担心签证问题。回一次家就要重新签证,签证至少也要一个月,又不能请一个月假。所以,Yang一次都没回过家,不然只会再增加一份压力。
这也是大部分在美国读博的外国人,都会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