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撤点并校:一场翻来覆去的改革 2001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提到了: 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原标题:撤点并校:一场翻来覆去的改革
2001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提到了:
“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
这个政策,显然对于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水平有良好的初衷,也安排了一些软性条款,保障了一些条件实在难以满足地区的实际需求。但由于国内政策的执行往往背负了指标的,所以真到了落地的时候,“适当”、“合理”这样的字眼就会有意无意地被无视,最终变得非常硬性。
结果就是这十年内随处可见的“撤点并校”。
简单的四个字背后,是这样的事实:2000年全国农村小学数为44.03万所,而在十年后的2010年则只有21.09万所,减少学校数22.94万所,砍了一半多,大大超过了农村学生减少的速度。
这就意味着,很多农村学生需要跋涉很远才能上学。
而需要跋涉很远的学生,往往住在路途遥远,偏僻崎岖的地方,人身安全风险大增,悲剧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2011年11月,甘肃庆阳发生重大校车事故,造成19名幼儿死亡。这一重大恶性事故引起了全社会对农村教学机构过度撤并的反思。“学校撤并后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并入学校住宿和就餐条件不能满足需要,以及撤并后将造成学校超大规模或‘大班额’问题突出”,这些现象受到了重视。
所以2012年之后,“撤点并校”逐渐被叫停。
而在大规模“撤点并校”之前二十多年里,农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普及。为了保证入学率,各种降低要求、减少课程门类的半日制、巡回教学、简易小学等教育普及办法都实行了。这些手段土归土,但在缺乏农村教育条件的地方确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且确实提高了基层的教育水准,至少让孩子们完成了扫盲。
但问题也很突出:这些学校的老师水平不高,仅能满足基本教学要求;学校办学质量也仅仅满足基本要求。而且正因为它们是不得到国家承认的土办法,经费仍然难以保证,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代课老师待遇低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了。
而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权大部分收归中央,而事权则有很多由地方负担,比如教育,这就让地方教育预算变得更加捉襟见肘。地方对众多学校和教师的投入不堪重负,发展到本世纪初,“撤点并校”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从“撤点并校”教育政策变动的始末来看,很多人以为的几十年大规划只有可能出现在宏观层面。涉及到基层的实干领域,也不过是多次纠偏,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高瞻远瞩一盘大棋,都是不存在的。
政策如此,那么在政策下生活的人就要适应翻来覆去烙饼,自行翻面,不然被烤糊了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