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额背后的“生源账”为何难算
摘要: 原标题:大校额背后的生源账为何难算 部分热点学校的持续膨胀究竟因何而起?有关专家认为,这背后既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虹吸效应,也有学区设置的规划
原标题:大校额背后的“生源账”为何难算
部分热点学校的持续膨胀究竟因何而起?有关专家认为,这背后既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虹吸效应,也有学区设置的规划问题,还有对学龄人口波动的动态研究和预判不足的原因。
从表面看,名校效应最为突出。在教育资源充分竞争的地区,好学校越来越挤,弱学校越来越空,这样的“马太效应”已显。教育部门近年来不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通过增加学位、推进名校办分校等举措,力图缓解大班额、大校额的问题。然而,这些改革举措在家长们“赢在起跑线上”的择校热情,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趋势,以及新建小区适龄生育人群大幅增加的现实面前,仍然压力不小。
南京一所小学曾用一场奥体的“万人运动会”认证了自己的超级小学身份。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校大概有5000多名学生,共105个班。新一年级人数从2013年的13个班650人,扩展到2018年22个班1144人。业内人士分析,该校膨胀源于双重因素叠加,一是双学区,同时拥有小学和初中的优质教育资源;二是位于新的人口聚集区,新小区多且学区房性价比高。
从深层次看,未能科学研究和预测人口流动趋势,对生源与教育资源供给能力研究不足,是造成局部过热的根源。
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9年8月教育部官网公布的各省小学学生数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随迁子女生源增加,全国城乡各地小学入学的生源人数都在持续增加。按照“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和二孩出生的年龄来推算,二孩入学的峰值即将到来,未来压力还可能进一步增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如果对局部生源高峰到来的时间、强度估计不足,容易引发暴涨的“入学潮”与匮乏的教育资源之间矛盾集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