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互联网没能改变教育的,AI有可能做到。 现实生活中,一个老师一辈子教不了一百万个学生,但是计算机系统能够把教一百万个学生的经验结合在
原标题:互联网没能改变教育的,AI有可能做到。
“现实生活中,一个老师一辈子教不了一百万个学生,但是计算机系统能够把教一百万个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同样的,一个好老师,哪怕教一百年时间,能够积累多少数据?计算机系统的大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对所有教过的学生都‘念念不忘’。所以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未来是非常光明的。”
米切尔认为,未来五到十年,是人工智能大力发展的阶段,AI将显著促进教育现代化,尤其是利用人工智能系统,模拟优质教师给孩子一对一地量身定做教育方案,并且一对一地实施教育过程,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因材施教的润泽。
不可忽视的是,人工智能技术需要由人来操作,也就对教师培训提出新的要求。
“这里面有代际更替的因素,年轻的老师会更感兴趣,逐步取代年长的老师。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校外领域的使用,也会倒逼学校的改革。”
米切尔表示,隐私问题也是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一道关卡。就美国而言,虽然已经有很多规定,对学生的考试分数和绩点等方面进行隐私保护,但是涉及学生的能力、品质和性格方面,更细节的数据,却没有明确的使用规定。
改变3:教与学的关系
即便有互联网的介入,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始终都跳不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而基于AI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却使得基于学生用户画像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也使得学生第一次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角。
米切尔告诉小编,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升级,未来可能开发出人机互动的新模式,让人和机器的角色互换,学生反过来教智能机器,机器则像人一样,从每一次被指导中直接学习。
“每个学生,甚至老师都可以在和机器的对话,以及机器对接受知识的反馈中,获得学习经验,这是彻底改变教与学关系的尝试。”
米切尔指出,实际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通过课堂内老师的教授而学习到的,只是知识的一小部分,人生中更多的知识是来自于课堂外的经验、实践、成功和失败的正反教训等,而这正是人工智能施展拳脚的地方。
“想象一下,戴上特制眼镜,可以看到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或者读懂对方脸部肌肉的细微变化,背后所表达的含义,在AI时代,学习不设限制。”
2018年,在米切尔的牵头下,卡内基梅陇在美国大学中率先于本科阶段开设AI专业。在米切尔的眼里,未来即便不是AI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会拥抱AI技术,重点是学会如何人机融合,把机器变成好的工具。
“我鼓励孩子从年幼时候开始,就学习使用各种AI和计算机产品,因为我觉得这是未来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现在学驾驶一样。” 米切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