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纵观BAT用互联网+渗透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 B端是正确方向 纵观BAT用互联网+渗透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都不约而同的走出一条相似的道路:从平台
原标题:纵观BAT用互联网+渗透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 B端是正确方向
纵观BAT用互联网+渗透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都不约而同的走出一条相似的道路:从平台模式切入,通过“买买买”来补齐短板,收获寥寥之后,殊途同归走向B端,拥抱产业互联网。
3.B端是正确方向,但面临着至少两大挑战。
首先是商业模式的不清晰将阻碍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步伐。从腾讯近期财报就可看出,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布局,投入大且商业模式不清晰,极为考验受资本市场压力的巨头们的战略定力。
教育的B端以校园为先。笔者以为,一种探索是可以和社会化机构合作共同为校园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通过校内to B 校外to C的方式另辟蹊径,从而完成最终触达目的,实现C端价值。比如腾讯扣叮,可以联合当地教育培训机构,向校园提供包括工具、内容和师资一体的编程教育,并通过校外的市场化培训,实现价值升级。另外数据端的布局也是一种方案。腾讯官宣,希望通过打通数据通道让学习数据联动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发展机会。从这方面来看,若真能打通学生的各项数据,或许后续的盈利模式也就随之而来。
二是如何协调与传统信息化厂商的关系。大的政策环境,为了预防和控制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教育部曾发布多项规定措施,对学生使用电子产品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目前学校使用的教育信息产品已经包括电子白板、平板、电子作业、教学助理APP等,新增或者改造系统(或数字化解决方案)或多或少存在与原有厂商的微妙关系,这对定位为数字助手的巨头们,难免有些尴尬,哪家能处理好与行业伙伴的竞合关系,也是巨头们逐鹿B端的重要竞争力之一。
坚守C端 巨头们面临K12领域决战
有业内人士戏称,现在K12教育领域不仅仅是一片红海,甚至可以称之为“黑海”了(红得发黑)。
数据显示,我国K12在线教育2017年的市场规模达到了近300亿元,2018年则达到443亿元,机构预测2022年形成1500亿元的市场。资本对风向的嗅觉是最灵敏的,行动也是最快的。2018年K12领域融资案例就达40多个,其中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就有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