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编者按: 本文为投稿,作者林雨杉,素智未来花生塾创始人,10年教育从业经验。 此次暑假中,林雨杉做出教学调整,在教学中引入AI智能体,由老师搭建
编者按:
本文为投稿,作者林雨杉,素智未来“花生塾”创始人,10年教育从业经验。
此次暑假中,林雨杉做出教学调整,在教学中引入AI智能体,由老师搭建教学支架,AI执行支架。林雨杉认为,“AI支架教学法”能获得家长认可的原因是AI最终带来的教学效果,是AI将老师的教学意图精确、稳定地执行出来的能力。
这个暑假,我们做了一次看起来“有些冒险”的教学调整——将原本由老师直播授课的语文课程,转为“录播+AI智能体辅助+教师批改反馈”的形式。也就是说,课程中不再有“在线老师”的讲解,而是通过预先结构化的AI智能体,与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学习互动。
家长们一开始是抗拒的。报名通知发出后,超过一半的家长提出了观望:“AI讲语文?还是先试试看效果再决定要不要续费。”我们没有辩解,而是邀请他们免费体验一个月。
在常见的大班直播课堂上,每位学生最多被点名1-2次。孩子在大多数时间里处于“被动听讲 + 低效摸鱼”的状态。我们用录播取代直播,AI替代课堂练习后,学生先看完30分钟的讲解视频,然后进入与AI的对练。 在对练中,每位学生平均完成20轮互动练习,过程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原本2小时的直播课,可能学生最多吸收20分钟的内容,转变形式后,学生能够“满负荷吸收”,用50分钟完成原本2小时的学习任务。
一个月的体验结果出乎意料:一百多位学生,100%完成付费,50%的新学生主动加报了其他AI课程。家长们的评价高度一致:“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作业效果特别好”“老母亲可以安心躺平了”。
家长们最终认可的,不是“AI”这个流行词的热度,而是AI带来的教学效果,是AI将老师的教学意图精确、稳定地执行出来的能力。
01从一名语文老师,到一位“教学结构工程师”
我是一位非典型的语文老师,复旦哲学本科、MBA,耶鲁访学,还在500强做了很多年数据分析,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去年年初,我只是想让孩子的听写作业不要那么费妈,就亲手搭了一个能朗读、能纠错的AI听写助手。尽管粗糙,却成了我AI教学系统的第一个雏形。
在发现AI并不只是一个问答工具,确实可以解决一些相对复杂的教育问题后,我看到了用AI改变教育的希望。此后,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认真学习AI智能体的搭建与调试。我试过市面上几乎所有能调用的大模型,写过上千组提示词,设计过几十种上下文架构,跑过几百轮教学场景的对话测试。每一次失败都像是一堂“模型能力边界实验课”:AI能判断学生是否理解结构层级吗?它能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写作漏洞吗?它在学生卡壳时,是会直接给答案,还是能给一个恰当的提示?
我摸清了它不能做的事,也掌握了让它“恰当地教”的方法。我发现,只要教学目标被拆得足够清晰、教学流程设计得足够合理、教学语言控制得足够具体,AI完全可以胜任“逐步引导—讲解—反馈—鼓励”的任务。我和团队最后创建了几百个智能体,有的负责引导孩子预习、写作、复述,有的则为老师服务,协助教学节奏管理、作业批改、学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