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来源| 作者|gzmz 编者按:本文为约稿。作者认为,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实则是两个长期存在问题在当下被集中放大的结果:其一,学历反映能力的失真
来源|
作者|gzmz
编者按:本文为约稿。作者认为,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实则是两个长期存在问题在当下被集中放大的结果:其一,学历反映能力的失真越发暴露;其二,投入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与回报系统(商业就业系统)的错配日益加剧。真正的破题之道,不在于修补某一环节,而是要重新定义教育投资的“分子与分母”——我们究竟在投什么,又应期待怎样的回报。唯有以人为本,看清教育的全貌,方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01
学历对能力的反映本就失真,如今被彻底暴露
这几年,“教育投资回报率下降”成了高考季的热议话题,但多数讨论仅围绕着就业难、文凭贬值、热门专业饱和等现象层面。那背后是什么呢?在投资视角下,教育是一种工具,是家庭投入时间、金钱、精力,试图换取未来经济收益的手段。而经济收益的本质,源于社会对人才的供需关系。
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是由其所嵌入的供需结构与筛选机制共同塑造的。而作为核心关键词的学历,本就不是能力本身,而是社会在发展红利期采用的一种粗略、但行之有效的筛选手段。
这套机制曾经极为有效。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发展—缺人—靠学历分发人力”的正循环。无论是80年代体制单位的统一分配,还是90年代后市场化企业的爆发增长,学历都意味着门槛、身份和可预期的上升路径。2001年加入WTO后,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教育供给随之扩张——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仅100万人左右,到了2010年已达650万。但即使如此,社会对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仍供不应求,学历在人才市场上仍保持强势定价权。
彼时的用人逻辑很简单:是不是本科,是不是211;是不是研究生,是不是海归。这种粗糙但高效的筛选方式,在发展红利丰厚的年代,被视为教育投资高回报逻辑的基础。
但进入2015年前后,逻辑开始反转。首先是需求端下降:经济增速从“双位数”降至“中速档”,新增岗位放缓,尤其是传统行业的结构性收缩使得“白领岗位”不再普遍增长。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50万大关,但整体新增就业岗位趋于瓶颈,企业不再急着招,而是挑着选。
与此同时,企业对学历的信任也在削弱。学历作为能力的“代替信号”开始变得越来越失真——本科学历不能代表本科四年是否荒废,研究生学历不能说明三年里是否真正成长,海归身份也无法掩盖语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短板。过去我们说“学历无用”,是因为有些小老板没读书也挣钱;而现在的“学历无用论”,更像是学历原本就只是对能力的粗糙描述,如今被更复杂、更细致的用人需求彻底揭穿了其局限性。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企业在看学历之外,更看项目经历、实习经验等补充信号,为的是拼凑出一个人的真实能力画像。
市场对人才的验证方式正在进化。从“学历+笔试”到“作品+实操+项目”,从“统一考试”到“多维评估”,人才筛选机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企业需要的是能上手、会解决问题、懂系统协作的人,而这些能力,恰恰不是靠高考、考研能直接筛出来的。因此,学历虽然依然重要,但已不再具备自动溢价权力,而更像是一种基础门槛或入场凭证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