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要求 腾讯智慧校园是如何落地的? 在政策要求下,智慧校园已经是目前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要求,各地各
原标题: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要求 腾讯智慧校园是如何落地的?
在政策要求下,智慧校园已经是目前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要求,各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纷纷立下军令状,声称何年何月之前达到一定数量的智慧校园,而各大信息化企业负责人则在各地飞来飞去,忙于与各所学校校长签约握手。
带着巨大互联网优势的腾讯入局智慧校园后的操作比较有意思,从幼儿园到高校,微信、QQ、腾讯云等众多拳头产品,到底哪一个才是腾讯打开校园的钥匙?
芥末堆记者日前在深圳龙华的一线学校调研发现,在幼儿园和小学领域,腾讯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里智慧学校的落地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数据链+个性化是腾讯云+智慧校园的重要特点。
幼儿园:根据学习数据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
深圳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幼儿园(以下简称附幼),是腾讯云智慧嵌入的第一家幼儿园区。教科院附幼作为新建幼儿园,筹建之初,科技应用就被认定为办学特色。
园长甘露表示,安全是幼儿园首先考虑的因素,比起事后应急处理,预防是更重要的措施。
因此,教科院附幼引入了人脸识别安全系统和灵眸天眼系统,确保学生接送和校园安全中。前者通过校门口的人脸识别闸机,让接送者的信息能实时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保证上下学的接送安全。后者通过天眼系统保障园区内的安全,例如,如果带有犯罪记录的人进入园区,校方可收到预警并做好防范。另外,当孩子天台等危险区域玩耍时,天眼系统也能发出警报,提醒老师注意。
在课程上,甘露表示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学科之间的区分度不高,更注重整合学习。于是,在教学中,附幼引入了优必选的机器人悟空,将识花君App写入机器人程序中,辅助老师开展室外的植物教学。艺术课堂引入了首都师范大学的艺术鉴赏课,一节向日葵绘画课,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在线上指导,侧重知识引入和绘画技能教学。幼儿园的老师则开展向日葵种植等拓展课程,与线上连接形成整合。
智慧幼儿园的另一个落脚点是学生的个性化数据分析,载体则是腾讯和附幼合作的一款智能手环。
手环中带有每个学生的信息编码,孩子们只要在学习区的感应装置上“打卡”,就可以记录他们该学习区域的所有信息,包括学习场所、学习次数和时长等。数据汇总进行分析,就能形成一个学习轨迹的记录。
腾讯和附幼合作的智能手环
甘露向芥末堆介绍,在智能手环最新的数据统计中,有个孩子在一个月内去了30多次美工区,频率明显比其他孩子高,“ 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数据,为孩子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我们设计手环的初衷也是希望能为儿童服务。”
未来,甘露表示将会继续完善手环的功能。通过实现手环的人脸识别,将儿童的身高、体重和日常运动连接起来,得到儿童完整的成长发育轨迹,形成幼儿阶段的成长数据记录表。
百年小学:打通校内各个场景,实现“一脸通”
腾讯智慧校园的另一个示范点——龙华区教育科学院研究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数据、物联网的打通同样也是校长吴少文的关注焦点。
龙华教科院附小前身为创立于1921年的新田小学,是中国首批建立了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学校。吴少文介绍,更名前的附小,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观澜片区作为曾经的经济重镇,地位慢慢边缘化,教育资源也随之流失,附小在当地的地位也随之衰落。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让百年学校焕发新生?吴少文和龙华区教育局达成共识,人文+科技是学校前进的方向。
于是,打通校内各个场景里的数据是踏入改变的第一步。
从校门口矗立的23个人工智能通道开始,通过学校人脸识别共享柜,实现运动器材、书籍等教育资源、工具的流通,从而建成共享校园。学校通过摄像头与腾讯云能力可感知学生的情绪,形成学生的运动轨迹和健康数据,最终汇集到学生在校的档案。学生在校数据可以实时反馈给家长。
另外,附小原本有自然教育的传统。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技术让传统的自然教育有了更多发展的空间。附小里有一块长约15米,宽约5米的长方形生态园,学生可以在土地里播种实践。据介绍,土壤深处植入了红外温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等传感设备,实时监控土壤数据的变化,并将各项数据展示在生态园旁边的物联网显示屏上,方便学生观测。在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对自然、农业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经过一番实践,吴少文也对智慧校园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希望借助智慧校园大数据的平台,形成校内各个学习空间的一脸通,“在每个学习体验空间里,孩子们能通过教育大数据的分析,获得定制化的报告,从而形成小学阶段的画像,这也是技术改变教育管理所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