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这届考研人好难:难,是为了成为5.03% 你真正收获的,远不止是那一件衣服。 01. 这两天,大家都在说这一届的考研人过得特别艰难。搞得我没忍
原标题:这届考研人好难:难,是为了成为5.03%
你真正收获的,远不止是那一件衣服。
01.
这两天,大家都在说这一届的考研人过得特别艰难。搞得我没忍住,去刷了一下微博。
嗯。以亲身经历过充满不确定性的2022的眼光来看,真的是太太太难了!这一届的考研人不是被不确定性包围,而是和不确定性撞了个满怀。
02.
有人说,自己是在阳性考场,和监考老师以及其他考生一起“咳”完的整场考试;
有人说,眼看自己就要“阴”来决战了,没想到到了考试当天,发起了40度的高烧,是边嗑的退烧药边做的题;
甚至有人说,自己是带着亲人离世的悲痛走进的考场……
03.
过去我们总说,能走出考场的,都是勇士。可对这一届的考研人来说,能走进考场,就是勇士。
04.
难。很难。非常难。难到很多考生走出考场之后,互相拥抱,觉得自己只要是完成了考试,就再也没有遗憾了。
05.
太棒了,同学。要知道,我在去年的年度演讲中分享过一组数字: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了457万,比上一年增加了21.2%。
这组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考生,是怀着疲惫不堪的心力,拖着虚弱无力的身体,顶着变幻莫测的环境,杀进了一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惨烈的战场。
说他们是英雄,一点都不过分。
06.
可是,面对着这组数字,依然会有不少“局外人”发出质疑的声音:
都已经挣扎到这个地步了,为什么还要拼了命地往里卷。以后呢,还要这样卷下去吗。难道我们卷得还不够难吗?
07.
唉。我只想说,难,是为了成为5.03%。
什么意思?
08.
假如,在你的心目中有两家理想公司。
A公司是一家大型上市公司,能为你提供一切你需要的历练机会,只是工资偏低;B公司是一家坚持小而美的公司,历练机会不像A公司那样充足,不过工资挺高。
09.
请问,你会选择A公司,还是B公司?
你可能会选A,历练机会,比这几个工资来得重要多了。你也可能会选B,什么历练机会,都是虚的,还是工资实在。
10.
你要怎么选?
你要“怎么选”,其实还不是最重要的,那是你的自由。最重要的是,你得“有得选”。只有你“有得选”,“A还是B”这个问题,才有存在的意义。
一旦你发现,有100个人向A公司投了简历,有200个人向B公司投了简历。你看似还是可以“选择”,但是不管是选了A还是B,你都要考虑自己能不能在这么多人之中“被选中”。
这个逻辑,会在很多时候导致“A还是B”的问题根本就毫无意义。
实际上,你已经没有选择。
11.
真正还有选择的,其实是这几百个人中的前N名,是那些最优秀的人。
12.
可是,到底要多优秀,才算是“最优秀”呢?
13.
和你分享一组数字。
我出生于1976年。
1976年,像我这样的孩子,中国共出生了1849万,零头就先省了。我就在那个零头里面。然后,这些孩子们一起读小学、中学、大学,一步一步。
每一步,都有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人继续求学,有的人闯荡江湖。那么最后,等到1998年我们大学毕业时,还有多少人呢?
14.
92.98万人。另外的1700多万人,都选择了求学之外的不一样的道路。
92.98万,之于1849万。1998年,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率:5.03%。
15.
这5.03%的人,就被定义成了最优秀的人。
16.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凭什么呀。这5.03%的人,难道一定就比另外的94.97%要强吗?我就知道不少优秀的人,他们根本就不在这5.03%里。
17.
是的,一定有,但是这些人都是个案,在统计学上属于小众,是不具备参考价值的。
在统计学意义上来说,这5.03%,总体上有更大的成就。或者说,相比于另外的94.97%,这5.03%中出现“优秀的人”的概率要更高。
不需要100%的概率。概率更高,足够了。
18.
1849万出生人口,92.98万大学毕业生,5.03%的占比,记住这组数字。
记住了,可是,这和考研有关系吗?
有关系。当你发现最优秀的人远不止5.03%的时候,就会明白其中的关系了。
19.
和你分享另一组数据。
2000年,中国共出生了1765万个孩子。
然后,这些孩子就像1976年出生的孩子一样,长大、求学。最后,这1765万个孩子中的大部分,在2022年迎来了毕业季。
20.
是的,大部分,1076万人。从20个人里才有1个,变成了5个人里就有3个。
1076万,之于1765万。2022年,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率:60.96%。
21.
这60.96%的人,就被定义成了最优秀的人。
22.
有点怪。
1998年,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中国有92.98万大学毕业生。这92.98万毕业生就是5.03%的最优秀的人,还行,这没什么大问题。
可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来到了1076万和60.96%,两个数字的增幅都超过了10倍。把这10倍多的人定义成最优秀的人,可能就有问题了。
什么问题?
23.
大家都太优秀了,优秀到没有相对优秀了,优秀到“又没得选”了。
没得选,怎么办?
24.
我猜有的人会说,我真的累了,我不想做什么最优秀的人了,能和39.04%(=1-60.96%)的人竞争以取得相对优势,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这没什么错。
但是,一定也会有人说,我想继续做那个最优秀的人,我不想丧失选择权,我要考研,要做60.96%里的5.03%,甚至我还要考博,要做5.03%里的5.03%,然后再5.03%,再5.03%……
25.
唉,不是60.96%不优秀了,而是要做到足够优秀的5.03%,才能算是相对优秀了。
这是一个非常痛的认知,用今天比较流行的话来说,这就是“内卷”。
于是,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造就了这一届“最难考研人”。
26.
但,考研难,不是坏事。对刻苦学习、认真复习的考生来说,考研是件好事。
因为考研,会给你一个证明自己属于5.03%的机会,即便这种证明方式不见得是最科学的。因为考研,会让真正优秀的5.03%脱颖而出,而不是被淹没在60.96%里。
27.
其实,商业世界也是一样。你是希望无欲无求地做39.04%,还是跺跺脚做60.96%,还是咬碎了牙成为5.03%?
28.
没有人不辛苦,只是有人咬碎了牙还不喊疼。
如果你是“刻苦工作,认真进步”的同学,我建议你拼命成为那5.03%。
乔布斯说,优秀的员工,可以顶50个普通员工。可能都不止。
虽然变得优秀很难,但是如果这个世界只有60.96%和39.04%,他们各自的收入都差不多,那么对于真正优秀的属于5.03%的你来说,是不公平的。
29.
祝你,成为60.96%。更祝你,成为5.03%。
30.
最后,和你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比方。
有人说,备考,就像是要求你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小黑屋里洗衣服,还得洗得比别人更干净。
可是这个房间太黑了,你洗得干不干净,不知道,别人洗得干不干净,也不知道。你只能拼命地搓啊搓,搓啊搓。
突然有一天,灯亮了。
有人发现自己的衣服洗得特别干净,激动地哭了,有人发现别人的衣服更加干净,难过地哭了。
31.
这就是考研人的生活。
但现在,这种生活暂告一个段落了。
好好休息一下吧。放下衣服,走出小黑屋,去和许久未见的朋友聊一聊,去心心念念的餐厅吃一顿,去计划搁置了大半年的城市逛一逛。
也许很多年以后再回想起来,你会感谢自己的这一小段岁月。
32.
因为你真正收获的,远不止是那一件衣服,还有无数个拼命搓啊搓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