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教育020,从喧嚣到沉寂 时光倒流回 2014 年,家教行业早已乘着 O2O 的东风火过一把。家长通过 App 就能找到所在城市适合的家教,既省了找中介的
原标题:教育020,从喧嚣到沉寂
时光倒流回 2014 年,家教行业早已乘着 O2O 的东风火过一把。家长通过 App 就能找到所在城市适合的家教,既省了找中介的信息差成本,还减少了千里迢迢赶去上课的时间成本。平台上教师的教学资质、教学情况评价一览无余,又解决了传统培训机构信息不透明的难题,怎么看都是一门「好生意」。据统计,从 2013 年到 2016 年,有两千多家公司涌入家教 O2O 市场。
彼时站在风口上的家教 O2O 成功吸引各方资本关注,各大平台陆续加入「融资竞跑」。2015年,高途的前身「跟谁学」在半年时间内完成 1.5 亿元融资,轻轻家教获得好未来领投的 1 亿美元融资,「疯狂老师」9 个月内完成 5 次融资,估值从 1000 万人民币跃升至 2 亿美元。
有资本加持,众多平台开始了疯狂补贴教师和消费者的军备竞赛,希望靠着价格战在同质化竞争中冲出重围。除了通过教师端和用户端强激励抢人,平台还会斥巨资在地铁和电梯投放广告来强化用户认知。以致有人戏称,教育 O2O 的这种商业模式与其说是 To C,倒不如说是 To VC,用资本铺路,先抢占用户再说。
但烧钱大战没打多久,各种问题纷至沓来。首先,教育消费本身具有低频性、高客单价的特点,续单率低、获客成本高是盈利绕不过的两座大山。虽然平台对消费者进行了高额补贴,但在提高用户粘性方面收效甚微。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最根本的需求是优秀的师资,但能力强、口碑好的教师大都不愁生源,因此一度出现平台教师数量比学生还多的情况。
其次,教育本身是非标准化的服务型产品,一百个家庭就有一百种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而家教 O2O 教学效果不容易量化、可复制性差,难以实现规模化扩张。在慢教育和快资本的冲突下,愿意花时间沉淀用户价值的平台寥寥无几,一时间教师刷单、资质造假现象横行,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度陡然下滑,转而选择有品牌的大机构。
此外,家教 O2O 虽然自称「去中介化」,但其本质还是个撮合平台,提供教育价值能力弱,家长和教师都不太容易对平台产生依赖继而形成品牌认知,平台抽取的「中介费」也容易导致跳单问题。虽然「请他教」等平台也曾采取配备专门的经纪人来协调接单、安排专人对用户进行回访等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
总之,最后家教 O2O 也没能烧出一个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巨头,资本遇冷后绝大多数企业迅速陨落。2015 年下半年,「老师来了」B 轮融资失败,资金链断裂,最终倒闭。曾经号称「全中国在线教育死光了,我们也会活着」的「疯狂老师」在 2019 年 4 月也正式宣布停运。
活下来的企业清一色经历了转型的阵痛,「选师无忧」升级为 OMO 模式,「跟谁学」转战做 B2C 班课模式,「请他教」转型做儿童托管服务,「老师好」转向在线直播、在线 1 V 1,曾经坚守上门家教领域的「轻轻家教」也在去年更名为「轻轻教育」,经历了从「上门教学为主」到「上门与在线融合」再到「在线教学为主」的业务转型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