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高考答题卡乌龙事件的价值何在? 事件:2018年高考出分后,河南四位考生家长称自己孩子平时模拟考试600多分,高考成绩才200-300分,质疑考生高考
原标题:高考答题卡乌龙事件的价值何在?
事件:2018年高考出分后,河南四位考生家长称自己孩子平时模拟考试600多分,高考成绩才200-300分,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掉包,四位家长要求省招办复核;省招办、教育厅多次复核后确认答题卡系考生本人书写;考生家长坚持认为其中存在黑幕,并在自媒体上发文广泛传播,造成较大社会影响;在考生坚持下,最终考生、家长、纪委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在省招办办公室启封了答题卡原件,经比对,考生和家长确认答题卡确系考生本人书写;8月11日,省纪委监察委公布了最终调查结论,答题卡系考生本人书写并自行涂改。真相不言而喻:就是几个熊孩子自编自导自演的“坑爹”闹剧。
评点:
第一、高考制度仍是经得起考验的公平选拔制度。经过多年实践,人防与技防结合,身份证和指纹识别、全电子扫描、网上阅卷、全程视频监考、多人监考等制度设计下,现行高考制度的考纪是可以信任的。
第二、高考制度的多个环节仍有完善空间。如:
*考生条码能否与试卷整合,以防止考生和监考老师私自调换;
*网上评卷能否实现全部主观题的背靠背“双评”或“多评”;
*成绩发布能否进一步细化,如细化到考生各个试题的小题分(至少客观题总分和主观题总分应反馈在成绩单上。),以提升高考阅卷的信度;
*考生查分的流程能否进一步规范完善。
总之,让“阳光高考”进一步落到实处,不只是堵上“考生违纪”“监考舞弊”的漏洞,也是公共权力跳出“塔西佗陷阱”,提升公信力的必由之路。
第三、中学阶段教学秩序和考试质量堪忧。此次四位考生的平时成绩都很“优秀”,高考成绩却让家长大跌眼镜。所以家长才不依不饶的认为答题卡被掉包。既然省纪委已确认高考成绩为真,那肯定考生平时“水分”不小。
不少现代“福尔摩斯”发挥互联网的威力,扒出来相关考生平时高中模拟考试成绩和考试试卷,不难发现:几位考生的平时成绩问题不小,可能存在运用多种手段(如买答案、网络互助、手机搜题、抄袭)等作弊的可能。如作弊属实,那无疑揭开了另一个潘多拉魔盒:国人引以为傲的所谓扎实的“应试教育”,不仅牺牲了学生应试以外的综合素养,可能连“应试教育”本身也千疮百孔。一个鲜明的证据:2015年中国学生在国际PISA测试中成绩急剧下滑,已反映出中国学生的真实考试能力并没有媒体吹嘘的那么霸气。
第四、自主招生是否已沦为自主腐败。这次答题卡事件在深挖过程中,网友顺藤摸瓜曝出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的大量灰色套路,如虚假论文、虚假专利、虚假奖项等。苏姓考生所在的某名牌中学批量制造了大量教授级、博士级论文成果,引起网络大量围观,一时传为笑谈。该校毕业生为捍卫母校“尊严”,发扬“五十步笑百步”的精神,检举出同城、同省、省外其他名牌中学的论文同样涉嫌作弊抄袭。“既然大家都在作弊,为何揪着俺们不放?”

上图:某名校部分学生自招涉嫌作弊。
相对于统一、规范、公开的高考选拔,自主招生的预审、笔试、面试等环节都掌握在高校手中,天然存在巨大的寻租空间。高校、商家、名牌中学联合组队,合谋收割考生和考生家长的智商税。在招生寻租与资本牟利的组合下,自招已逐渐蜕变为利益巨大的灰色产业链。如果说高考还是一场相对公平的学习较量,那自主招生似乎正在沦陷为富贵阶层把经济优势转化为升学鸿沟的特权。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调查,61.4%的受访者认为自主招生“不公开,不透明”,56.7%的受访者认为自招已异化为“看钱看权”招生。早在2013年,人民大学招生处处长蔡某就通过在自招中为考生提供“照顾”,收受贿赂1000余万,蔡某因此获刑。
相对于高考,自招的问题无疑更严重,群众的信任度更低。高校自招向何处去,唯有期待顶层设计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