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慢火炖的教育会不会培养出没啥竞争力的小绵羊?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进了初中就变了,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从小学到初中的课程跨度,学科
原标题:慢火炖的教育会不会培养出没啥竞争力的“小绵羊”?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进了初中就变了,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从小学到初中的课程跨度,学科容量一下就宽了,难度也加深,还面临着选拔性的考试压力,孩子们压力一下就大了。
其次“小学生认老师,初中生认同伴,高中生认自己”,青春期的同伴压力让他们总怕跟别人不一样。很多孩子在初中都觉得自己特别丑,很别扭,跟自己、跟同学、跟父母和老师的状态都是不和解的。
在这个阶段,家长千万不能一味追求结果给孩子施压,初中的孩子心理状态本来就容易不稳,压力一大就非常容易走极端。
对待初中生,学校和家庭得想方设法找到他们内驱力的开关,如重视社团活动里同伴交往,参加公益活动跟更大的世界建立连接,打开孩子闭塞的内心,让他们有牵挂,有使命感,有对未来的期许,才可能“开窍”。
到了高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最为宝贵,在这个阶段走“双轨制”不大现实,体制内外游戏规是完全背道而驰的,除了最顶尖的学霸外,大多人是是很难兼顾的:
如果追求的是国内升学,就是统考制,看的是总分,需要非常高效地补短板;
如果追求的是国外升学,就是申请制,看的是特色,需要非常专注地找长板。
“双轨制”看起来很美,但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里,家长一定要想明白家庭的教育锚点是什么,并有定力坚持下去:
如果认同的是全人教育过程,那么可能就要接受水到渠成的结果。如果对升学结果非常重视,那么就不要太纠结“刷题”等方式,追求的就是效率最大化。
我一直觉得上海的孩子很幸运,有多种多样的学校可以选。尤其是国际化特色的民办学校,一直是全国的制高点,走过了3个阶段。
1.0阶段是“盖浇饭”,中外方都看到了彼此教育的优点,但是融合仍欠点火候,2.0阶段是“蛋炒饭”,中西方课程以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进行融合。
疫情后开始慢慢转向3.0阶段的“自助餐”,各学校各美其美,有的学校喜欢大火爆炒,有的学校坚持慢火慢炖,有的学校爱供西餐,有的学校更喜欢中式点心……家长只要想明白了,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教育样态。
而在协和,我一直坚信我们是启蒙者、点灯者而不是搬运工,我们坚持“慢火炖老汤”的教育形式,虽然不如“急火爆炒”来得效率高,但是我们会一直坚持,这就是协和办学的锚点。
认知升级第二步 警惕教育功利主义
说到现在,我相信很多家长仍是焦虑的:“大环境这么不确定,竞争这么激烈,慢火炖的教育会不会培养出没啥竞争力的“小绵羊”?
我认为,当代教育最大的敌人就是追求结果的功利主义。
越在不确定的时代,越要以不功利的心态为孩子打好未来的基础,因为所有功利性选择都有可能是失败的。不确定的时代下,越是无法预计未来是什么样的,而如果朝着一个具体的目标而奋斗,十几年后这个目标跟现在的形式不一样了怎么办?
很多家长常用已有的成功思维和经验去规划未来,忽视了时代变化的大因素,反倒是很多孩子想得更明白。
家长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当时没条件出国,现在我们为孩子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Ta怎么能考不进世界名校呢?”孩子很清醒,回答得挺有意思:“我同学父母也都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大家都有了同等条件,我当然会努力,但凭什么上名校的人必须一定是我呢?”
已经在世界名校读书的孩子回学校跟我们聊天,我发现,他们眼里的世界跟我们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说:“我们父辈从出生起,赶上了国运和时运,人生一直是往上走的,所以父母也总会觉得我们努力了就能更好。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出生即巅峰。我们确实享受了父辈创造的美好生活,但也面临着太多不确定性,需要解决上一辈红利期后的问题,比如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匹配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
父母不能指望我们还沿着他们的道路继续往上走,他们必须接受的是,我们很大概率在这条路上一路下滑,世界运行规则已经不一样了,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说实话,70、80后是有点“崇洋媚外”的,但对新世代的人来说,“灯塔”早就不存在了。
我朋友家小孩跟她说,妈妈,你总觉得外国人素质高,因为接触到的都是来中国做生意、工作和旅行的人,但是我在牛津,在英国,在欧洲看到了脱欧、分裂、歧视等,对于我们来说,跟完全不同的人去合作、去竞争早就是常态了。
我还问了这些毕业生对学校的建议,他们提了几点非常有意思:
第一,希望学校可以更多元,有更多不同背景的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同时也更有空间自己主动选择未来的路。
第二,希望老师是斜杠青年,可以不只教一门学科,还可以分享丰富的人生阅历,尤其是跨学科的老师,可以成为人生的导师和生涯规划师。
第三,希望自己可以读更多人文类课程。进入大学,我们才发现原来政治、经济、哲学是这么有趣,在理工科学好之外,培养阅读习惯,训练人文思维。
从这些过来人的建议里不难看出,毕业生们给出的建议基本都是关于非功利性,这也让我越发确定,越是不确定的时代里,越要不功利,真正回归到教育的初心,回到培养人的初心。
这些思维方式、思考深度和综合能力才是孩子们在一个我们这代人并不那么了解的世界里存活、竞争、发展、成就的根基。
认识升级第三步抛开 “伪命题” 找到真问题
当然,也常有家长会问:“我特别认同国际教育的理念,但是大部分留学生都要回国,留学后孩子会不会不大融入国内,格格不入,找不到工作啊?”
但如果把所有问题的根源归结为留学,是不是有点过于简单了?就像不少家长问我是哈佛耶鲁好,还是清华北大更有竞争力一样,大多数时候,孩子是既考不上清北,也上不了哈佛耶鲁,极少数能被这些大学录取的学生,怎么着都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