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赛博朋克世界我们如何理解学习? 电影《头号玩家》男主角哈利迪戴上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备,就能进入名为绿洲的虚拟世界,体验感甚至好过在
原标题:赛博朋克世界我们如何理解“学习”?
电影《头号玩家》男主角哈利迪戴上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备,就能进入名为“绿洲”的虚拟世界,体验感甚至好过在现实世界里做一个无所寄托、处于社会边缘的大男孩.
这部离我们最近的赛博朋克作品,出现了哪些“高科技”呢?VR 头戴设备和各种传感外设.
微妙的是,VR技术甚至早在该片上映前就进入课堂了.
2016年,美国教育科技公司Nearpod推出的VR课程,模拟了Google街景并融合其他公司的教学内容,进一步突破现实世界的体验限制.
比如,在《柏林墙》这一课中,学生阅读关于德国被占领的历史,画出他们的逃生计划,从360度观看柏林墙今天的样子.
又在后来的短短几年间,4G发展到了5G,VR在全世界开启了新一轮的风潮.毕竟,它能扩展出那样多的应用场景:
1. 可以创造出许多此前难以实现的场景教学,比如地震、消防等灾害场景的模拟演习;2. 可以模拟诸多高成本、高风险的教学培训,比如车辆拆装、飞机驾驶、手术模拟等;3. 还原历史或其他三维场景,如博物馆展览、史前时代、深海、太空等科普教学;4. 模拟真人陪练,如英语培训中的语言环境植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远程教学,让学生与模拟真人进行对话.
这正是赛博朋克的玄妙所在.它类属于科幻,却并没有提出太多触不可及的新东西,描述的一切都极为熟悉,但也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尤其可畏.
尼奥躺在人机交互椅上,插入“知识芯片”,大量的武术知识迅速载入,他用短到不可思议的时间掌握了武术技能.
《黑客帝国》里的这一场景,一度成为人们对于科技改变教育的美好愿景.这种借助高技术设备影响人的大脑并实现快速学习(认识、记忆)的方法,直接意味着突破人类目前学习停留在对听说读写等感官调用的阶段.
这是该片立足于1999年对两百年后的学习场景进行的大胆假设,然而,人类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逼近那个未来.
《黑客帝国》剧照
2017年,发布在《人类神经科学前沿》的一则研究称,加州休斯研究实验室(HRL Laboratories)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类似于“知识芯片”的“生活模仿技术”.
他们对受训飞行员大脑中的电信号进行研究,然后在受试新人进行飞机模拟驾驶学习时,通过一顶嵌入电极的帽子,将这些数据传送到他们的大脑.该报道称,实验组比对照组的学习效果高出33%.
后来,很快有专家指出该报道的夸大嫌疑,并说明,仅利用这项技术将数据直接上传到大脑,是不现实的.向大脑“上传”知识的操作,不仅需要电流目标束,还要重新配置神经元的物理状态以编码特定的字母或记忆.
出于科学伦理的限制,这种技术将很可能不会在短期内面世.
这是我们对于赛博朋克式教育的第一层担忧:我们如何看待学习?
如果学习仅仅意味着把人脑当作电脑一样疯狂输入,掌握越多的知识、技能就越好,那么这种“上传”似乎无可厚非,但我们是需要孩子做一个“刷题机器”,还是希望他成为一个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人呢?
现在有很多“搜题”软件,孩子碰到不会做的题,拍张照上传,就有全世界的学霸在网络那边形成一个巨大的智库,并迅速送上解答.
某种程度上说,这看上去比尼奥的“知识芯片”还要全知全能.但当这些持续输送给孩子之后呢?新思路不用了,深度思考没有了,思维方式就更无从谈起.
当科技发挥影响我们如何理解“教育”?
在一次题为《为什么说科技解决不了教育的本质》的演讲中,俞敏洪讲到“科技赋能教育”时说,“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你推动了用来干嘛?这件事情要想清楚.就怕是好心做坏事,关注了技术,却忘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人.到这里,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对其让位于科技的恐惧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