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高校与排行榜关系微妙:相爱相杀、互相利用 大学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排行. 高校和排行机构也会互相博弈.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吕旭
原标题:高校与排行榜关系微妙:“相爱相杀”、互相利用
大学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排行.
“高校和排行机构也会互相博弈.”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吕旭峰研究了十几年大学排行榜,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除U.S.News以外,其他三大排行榜都和全球高校保持了较为紧密的联系,部分学校也会向排行机构提出指标体系的调整建议.
排行机构愿意摆出聆听高校声音的姿态,也是因为——高校本身就是它们的潜在客户.
榜单发布者通过给大学排名的方式,在全球获得了商业显示度,也因此拥有了对大学开展商业公关的能力.他们可以向大学推销自己的数据产品、认证产品和咨询产品.“这些产品的收费也都不低.”张端鸿说.
数据库和专业分析师是排行机构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它可以为高校提供定制化服务.比如你想分析哪些学科,和哪些高校进行横向对比,他们都能做出来.”吕旭峰表示.
此外,活跃的排行机构都会定期举行高端全球性的学术论坛,请来专家学者和名校校长发表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它们也能再刷一波存在感.
大学对排行榜的态度,其实也比较微妙.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曾撰文指出,大学对排名结果表现出选择性接受的特点.对自身有利的,就欢迎,并在官网上和相关材料中予以刊载;对自身不太有利的,就不予理会或者予以批判.
吕旭峰对排行榜的研究来源于学术兴趣,他就是想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玩的”.对排行榜的指标条分缕析,就能明白这些排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学校会看排行榜,但不会唯它是从.”吕旭峰说,对排行榜的态度,也展现了一所大学对自己发展道路的自信程度.
但个别高校就不仅仅是“看看”了,他们还想为排名再做些什么.
毕竟,排行榜位序的提升,可能直接影响到高校招生、教师聘用、政府资源分配和社会合作办学.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学建设成果.
张端鸿介绍,高校可以向排行机构购买咨询服务,后者会提供一些排名提升的策略技巧.毕竟,排行机构知道,哪些少数关键指标对决定大学位次有显著作用.
比如,U.S.News的指标中,65%为数据库客观数据,指标设计更关注数量,如论文数、著作数和被引数等;THE的指标中,有三分之一为主观调查数据,28.5%为学校报送数据,数据库客观数据占了不到四成;QS指标体系中,50%为主观调查数据,同行评议和雇主评议占比较高;ARWU则百分之百使用客观数据,而且其中一项是学校培养出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奖者人数,明显偏重理工领域.
张端鸿介绍,如果论文被引用数重要,有的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化方式,比如鼓励甚至要求教师之间互引,来人为提升引用数;如果高被引科学家人数重要,那高校也可以用“挖角”的方式,来产生自己的高被引科学家.“科学家在哪工作,这一选择本质上应该植根于其研究的内在需求.如果用提高定价的方式诱使科学家流动,功利气息太浓,这并不符合学术逻辑.”
刘小强对高校学科建设研究颇多.他知道,一些学校为了增加学科产出成果,费尽心思挖来大牛及团队.“我开玩笑说过,一旦哪天这位大牛离开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就归零了.”
不过,如果哪所高校的排名出现了不正常跃升,圈内人是能看出来的.“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吕旭峰说.
当然,对排行榜,高校也不用完全不闻不问.毕竟,排行榜是一种信息披露.林建华说过,大学排名的确为高校提供了很多大学发展状态的信息,如使用得当,可以帮助高校发现问题.
如果学校的单项指标存在不足,可以分析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要是国际声誉分值不够,那是不是意味着学校的学者国际交流不够多;要是学术成果发表数量不足,那是不是显示学校的人才梯队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张端鸿说,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慢慢“调养”,这样的诊断性分析才是有价值的.如果单纯只是为了改变大学在排行榜的位置而对关键指标进行人工干预,这种没有办学质量提升为依托的排名上升,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并没有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