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也许教育上的消费 家长可以开始思考断舍离了 从教育消费者到教育生产者 其实今年双十一的营销气氛已经没有那么浓了。今年这次疫情,在某种
原标题:也许教育上的消费 家长可以开始思考断舍离了
从教育消费者到教育生产者
其实今年双十一的营销气氛已经没有那么浓了。今年这次疫情,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家更理性地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如何消费?
教育也是如此。作为家长,我们要思考,不断给孩子“买买买”所得到的教育是TA需要吗?能接受吗?
与此同时,家长也许可以考虑,除了当教育中的消费者,也可以当消费中的生产者。这是什么意思呢?
前几年我有个同学到了四十岁才结婚生子,天天都觉得很疲惫。有一次问我, 看你在两个孩子上花了不少时间,还挺开心的,有啥秘诀?
我当时的说法是,如果你把孩子的成长只当成精力的投入和金钱的投入,那么确实会很疲惫,因为你就是个单纯的消费者。
但是如果你能在孩子成长的同时也跟着学习,那么这就是一个体验和知识生产的过程,不仅不会疲惫,对你还很有意义,而且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不同质化的成长经历。
前几天刚好读到拍摄《他乡的童年》的周轶君的一段访谈,她说出了我心里话,也就是通过成为生产者,来抵制教育中的消费主义。
“我现在发现在教孩子的过程当中,你不跟他一起学,你不跟他一起成长,教育是不会好的。
现在我跟他一起做作业,跟一年级的孩子一起写字,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乐趣,我从中发现了自我教育的乐趣。
所谓自我教育、一起成长,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会怎么生活,怎么去理解这个世界的美,怎么去感知这个世界,当中有很多不同的领域可以探索,所以我也希望将来更少的看到家长把孩子送进英语班、电脑班,然后自己在走廊里面看手机这种情况。
希望将来我们真的能够是一起学一些跟生活本身有关的,甚至不用上任何课。我觉得所有的家长都可以,您自己会什么都可以教孩子。”
表面上看生产比消费更难,但很多时候,这也许只是个意识问题而已。大家本能地选择通过消费来解决教育问题,是因为“买买买”更加容易,可以获得缓解焦虑、得到即时满足。 但是这种容易,也许也成为昂贵而无效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