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变革下的教育观 1. 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教育还能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这个问题,要分别看待。 对某些孩子来讲,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
原标题:变革下的教育观
1. 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教育还能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这个问题,要分别看待。
对某些孩子来讲,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孩子,教育确实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我这一代人的命运,就是高考改变的。如果没有恢复高考,被下放到农场劳作的我,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有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这样的“高考工厂”。
我虽然不认同其教育理念,但是,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确实是很多孩子最好走的一条路,也是他们在现有条件下施展人生可能性的一种途径。
但是,对于那些发达地区、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来说,现有的经济物质条件,已经足够让他们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人生道路上也有更多选择。
教育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已经不是改变命运的问题,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掌握内在的幸福。
这也体现在大学阶段的专业设置和专业选择上。
比如,美国大学本科中特有的博雅教育,更追求的是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而不只为了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
同样,今天的大学专业选择也日渐多样化,曾经那些看似不那么好就业的专业,比如人类学、考古学等,也有越来越多感兴趣的孩子,投入其中。
2. 考试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一切为了考试
今天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是教育本身能完全解决的,它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知道很多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在努力做改革,尽可能从能力和素养上全面地培养学生。
但是,高考指挥棒在那里,大家都不敢走太远。在应试教育的大棒下,校长的想法再好,老师再努力,还是要顾及到,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获胜。
考试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一切为了考试结果,那就成了应试教育。一个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为提高一分,要训练十几个小时,怎么可能让一个人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不得不说,当下的教育中,欠缺的正是那些考试中反映不出来的能力和素养。
3. 家长,充其量是火箭助推器
比起学校教育,家庭更能影响一个孩子。
2019年有一个主题词是“焦虑”,家长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曾有一份面向家长的调查表,问“你在教育孩子上,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很多家长填的是“我不知道我怎么做才是对的。”的确,很多家长是被社会的焦虑氛围所裹挟,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太过一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无法接受孩子将来是一个普通人。
实际上,每个孩子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特别是在小的时候,不要给孩子明确的定位。至于长大了会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达到怎样的高度,最终落在内驱力这个“发动机”上,家长充其量只是“火箭的助推器”。
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价值判断应该是多样化的。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在不同意义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社会价值取向趋同,社会就不平衡了。
4. 可以有幸福的学习吗?
在今天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孩子要不要超前学习,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那就是:孩子有没有为此感到痛苦?
比如在数学学习中,只要愿意熬时间、花功夫,都会在这门学科上有一定的进步,超过同龄人。但是,不同孩子的感受,却是不同的。
对数学感兴趣,或者说有点儿天赋的孩子,哪怕牺牲了眼前的快乐,最终他还是会觉得数学挺有意思的,并为自己的专研和付出感到兴奋。
但是,有的孩子却在父母的逼迫下,熬得很痛苦,到头来也没觉得有成就感,反而对数学更厌恶,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们不能看到别的孩子在某门学科上学到什么深度了,就盲目跟风,而是应该先观察自己的孩子在这门学科上是否有天赋,他有没有学得很痛苦。
虽然说,学习不可能都是幸福的,它需要记忆和思考,但是学习的成果,却可以让孩子产生愉悦感。
家长应该更多鼓励孩子,让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