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四面楚歌的人文学科 当世界进入自然科学为王的功利时代,教育成为满足生产的工具,不那么实用、不那么赚钱、不那么热门的人文学科开始滑向
原标题:四面楚歌的人文学科
当世界进入自然科学为王的功利时代,教育成为满足生产的工具,“不那么实用、不那么赚钱、不那么热门”的人文学科开始滑向边缘。
胡适先生曾在台大法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当初考取官费出洋,哥哥特地嘱咐自己要学些“有用之学”。

所谓的“有用之学”就是开矿、造铁路,“千万不要学些没用的文学、哲学之类没饭吃的东西。”
也就是说,文科院校的教育培养,已经不能迎合社会建设需求,大学教育开始看重实用,开始走向技术主义倾向。
根据《申报》1935年记载的新生录取数据,“理科占21.6%,居第一位,工科占18.6%,居第二位”。仅仅一年时间,理工科录取比例便实现了反超,文法科新生人数逐年下降。
然而,理科录取率的一时胜利还远远无法调和庞大的文科毕业生人数,教育部部长王世杰就曾为此感慨:“文法学生过剩,实科人才缺乏。”
这一局面持续维持到上世纪50年代左右,国内文科学生比重达到最高值,文科失业已成为社会忧患。
同一时间,轰轰烈烈的院系调整开始执行,在进步、功利、实用的社会语境中,文科院系遭遇滑铁卢式的衰落。
社会学系在此次院系调整中被一步步“取缔”,直至彻底消失,其他诸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人文学科也都被不同程度地削弱。
与此同时,工科人数达到全国数量的35.4%,成为各科学生之首,改变了先前以文法科为主的院校及学科结构。
到了90年代,综合性高校建设成为风潮——规模越大,学科越多,能争取的教育经费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低成本扩张的文科院系。
高校似乎沦为“文凭工厂”,只管输出,不管去向,文科生群体似乎又重演了20世纪30、40年代的失业大戏,在《2020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文科仍然占领了红牌专业的大半个江山。
由于就业处境尴尬,文科的研究项目自然无法成为高校资助的重点。
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戈登.哈特曾经指出:“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事实上英国的高校也在削减人文学科的经费。”
戈登.哈特所声讨的现象,与英国在2000年实行的EBacc改革息息相关。
这项改革简单来说,就是将学生的“学术类核心课程”成绩作为对公立学校的测验,测验结果不好看,将意味着更少的政府资源投入。
重点在于,艺术教育课程在EBacc改革中越来越边缘化,上百位业界领袖为此联名登报,批评政府忽略了创造性产业为英国贡献的840亿英镑总产值。
看起来,头部领袖们的义愤填膺,是在为英国150多年的艺术教育史抱不平,实际上,他们的反对前提与政府的经济语境没有两样。
“艺术教育在当今时代必须将自己‘再工具化’,并证明自己对经济发展有用,否则就将沦为一般性的课外活动,或者像钢琴课那样彰显贫富差距的私人教育。”
反观中国的文科教育,高校所宣扬的人文精神也不过是一种公关话术,因为这样能够“在当下的文化氛围——所谓更好的测验分数、更高的学生出勤率——中获得公众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