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 新瓶装旧酒 作文智能批改并非新概念.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你会发现,作文智能批改是个老话题,参与者不乏新东方、学而思及猿辅导等知名教育机构
原标题: 新瓶装旧酒 “作文智能批改”并非新概念.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你会发现,“作文智能批改”是个老话题,参与者不乏新东方、学而思及猿辅导等知名教育机构的身影.
那么问题来了,“新东方”们为何扎堆布局作文智能批改产品?推出工具类产品就能一劳永逸吗?教育类产品玲琅满目,行业到底还需要什么?
早在2011年,就曾有玩家上线了网页版作文批改产品.而批改网便是其中之一.
批改网的创始人张跃曾在微软从事语言的搜索及处理工作,他告诉「子弹财经」,自己2010年发现大学英语老师有这样一个痛点:一名老师教数百名学生,但无法做到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尤其是作文.
在捕捉到这一强需求后,张跃火速成立批改网,并从大学开始切入.“当时,市面上并没有打AI概念.”他说道.
张跃还提到,当时用户面临的不是“选哪家”的问题,而是“相不相信、用不用”的问题.“大部分人都有些本能的抗拒,觉得作文批改这个事是人干的,怎么能交给机器去做呢?”
事实上,被作文批改困扰的不止大学老师,还有中小学老师.
在线教育资深业内人士李川(化名)对「子弹财经」举例称,上海小学老师一般教两个班,每个班40-45人.如果老师每个月为学生布置两篇作文任务,意味着他每月要批改约180篇作文,如果认真批改每篇作文,就会显然十分辛苦,毕竟他还有教学任务.
为避免牵扯太多精力,很多老师平时也就抽几个学生的作文详细批一下,对剩下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批改十分简单.“在作文本上随便写两句,打个‘阅’或标注‘重写’就过了.”李川直言.
不过,老师的这一行为并不会引起家长的不满.他解释道,毕竟认真检查孩子作文的家长极少,即便对老师的简单批改有意见,也不会将孩子的作文在家长群中传播.
后来,上海《中文自修》杂志也推出了作文线上批改服务.不过,由于当时这些线上服务产品属性并不强,且体验感不太好,导致作文线上批改市场热度没过多久,就遭遇了降温.“当时有的玩家按10元/篇推作文线上批改服务,几个月后就死掉了.”李川说道.
据他介绍,2015年人工智能概念开始兴起,教育机构一窝蜂地推出了AI作文批改服务.“这个阶段更多在‘炒概念’,作文批改效果并无实质性突破.”到了2017年下半年,作文智能批改的市场声音就明显下降了很多.
当然,“作文智能批改”概念并未因此全然消失,而是时不时地被一些机构拿来造势宣传.
李川透露,某知名教育机构声称其自研的作文智能批改产品,只需3秒便能给出中文作文批改结果.可一测发现,原本一篇文不对题的不及格文章,却被机器打出了90分(满分100分)的高分成绩,这让他颇为惊讶.“上述机构的做法跟此前的测文网(作文在线评改平台)简直是一模一样.”
更令李川不解的是,在该知名教育机构主导作文智能批改产品的负责人偏技术型,对中文作文并不熟悉.“但凡熟悉,也不会在产品有问题的情况下,向外界展示出来.”
或许是因为对产品的信心不足,一些教育机构虽自研了中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但目前只开放给B端机构,没有直接推介给学生使用.“毕竟产品有问题,贸然推给学生,一旦有家长仔细查看或转交给孩子老师看,发现被忽悠,闹起来砸的可是机构的牌子.”他坦言.
也因为产品存在缺陷,这些教育机构面临“做一单少一单”的窘境.李川表示,在正式向家长推介中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前,加盟商通常会先对几十篇作文进行测试.而测试后发现产品本身有问题,他们自然也就会选择弃用.“毕竟将不成熟的产品给用户使用,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
如此一来,这些教育机构自然就不挣钱.李川透露,某知名教育机构的中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仅向其加盟商收取1元/篇的使用费,无法覆盖人工成本、技术成本和营销费用.
问题产品不仅未最终获得加盟商理解,同样亦不招学校老师“稀罕”.
李川提到,不管是重点小学还是普通小学,超过85%的老师都改不好中文作文.“有的老师改完后,出现的问题更多.”很多年轻老师染上了懒惰的坏习惯,没有上进心,还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
所以,如果中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无法真正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甚至因为给家长提供了一个在手机上能直接看到批改结果的工具,而面临批改结果随时被传播出去的风险,被弃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之前也给学校提供过免费版作文批改产品,但后来发现学校老师压根不愿使用.”他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虽目标基本一致,但中英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的发展境遇却不同.
相比中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英文作文智能批改产品的可行性更高.在李川看来,无论语法灵活度还是语料库规模,后者均不及前者.比如在英文语法中,形容词只能位于名词前面,放在后面就错了,而中文语法则不受过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