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是我国涉及人口最多的行业,包括数以亿计的在校学生。但是,何谓教育,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有
原标题: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是我国涉及人口最多的行业,包括数以亿计的在校学生。但是,何谓“教育”,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有人说“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有人说“教育是一个使受教育者自然智能得到提高的动态系统,而人类的自然智能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语言能力”。
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学者隆•米勒(Ron Miller)、加拿大学者约翰•米勒(John Miller)和日本学者小原国芳为代表的教育专家倡导“全人教育”理念,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有关“全人”的内涵早在三千年前大卫的诗篇中就有:“我心欢喜,我的灵快乐,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他把人分为“身、心、灵”三部分。
我国台湾省中原大学黄孝光教授从全人教育的角度对《西游记》进行阐释,发现小说中的猪八戒、孙悟空和唐三藏就是“身、心、灵”的表征,认为他们师徒三人赴西天取经,既是“身、心、灵”的取经,也是全人的取经。
“身”是外面的部分,包括四肢五官,以猪八戒为代表,他所在乎、追求的是身体感官世界的需求。“心”是里面的部分,又可细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知”是指知识和才能,人之所以会思想是因为心的功能。
“情”是指情感,赵传的流行歌曲“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表明内在的柔情蜜意比外在的身体更有可贵之处。在创新创业时代,人们普遍认为EQ(情商)常常比IQ(智商)更重要。
“意”是指意志,使人能够做出选择和决定,并有毅力去完成目标。“灵”是更内在的部分,功能之一是“良知”。“致良知”是我国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万事万物。人们有时说错话、做错事、见到需要的人没有给出力所能及的帮助,常常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这都是良知的表现。
我国教育中常常用“三好学生”称号奖励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其“德、智、体”分别对应着“灵、心、身”,并且强调优先序,认为立德树人是最重要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三个“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也与“身、心、灵”一一对应。
从全人教育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对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没有学生学校就不复存在。从“身”的角度看,学生身体的成长是有自然规律的,不可拔苗助长。
强身壮体需要进行体育锻炼,人工智能在此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现在的智能健身器材已在校园内普遍存在,比如智能发球机、捡球机器人,跑步机随时报告速度、里程、时间、消耗的热能以及跑步者的心率等信息;智能手表可通过蓝牙同步手机打电话、收发短信,还具有监测心率、监测睡眠、久坐提醒、跑步记步、远程拍照、指南针等功能。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一些技巧性低的工作将被智能产品替代。但是,像艺术体操、跳水等技巧性强、动作难度大的体育项目还需要教练指导。
从“心”的角度看,在“知、情、意”三方面,人工智能都有显著影响。从“心”之“知”而言,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一切与记忆性知识有关的教师岗位很容易被教育机器人取代。
在类似语文、英语等学科,教育机器人辅助学习(Robot-Assisted Learning)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机器人不仅存储量大、速度快、效率高,而且可以进行个性化教育,为每个不同的学生设计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从“心”之“情”而言,教育机器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竞争时代,好奇心商和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没有人比一个拥有好奇心的孩子学习更努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强调,力争在智能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支持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儿童教育等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音模拟、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应用到教育领域,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大有裨益。从“心”之“意”而言,人工智能也有用武之地。
人们常常在进行选择时左右为难,这是因为缺少抉择所需的信息。比如,高考志愿填报一直以来是让学生和家长很苦恼的事情。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机器人可以利用历年的考生志愿填报数据,结合考生的高考分数(或高考估分)、专业兴趣、特长爱好、职业偏好、地理偏好等信息,为考生做出最佳选择。
从“灵”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尚难有大的作为。以“良知”为例,正如王阳明所言,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教育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们学习“致良知”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但知识本身与“安不安”无关。在德育方面,人工智能能做的主要是辅助教学,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地位难以取代。
总之,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自然的规律。人工智能在知识获取、能力提高、兴趣培养、是非判断、优劣选择等方面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人工智能会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改变教室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改变学校的师生规模和比例。但是,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天生需要“有人相伴”。
师生之间的交往、同学之间的友谊、家人之间的亲情、同事之间的合作,这些关系本身就是人生幸福快乐的要素之一,是物质产品(即使是超高级的机器人)无法撼动的。
真情的“人际交流”需要人们有聚集的场所,学校作为“师生交流和同学交流”的场所是可以长存的。在校园生活中,最宝贵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而且要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真爱。爱的教育方式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爱去传播爱。有关爱的教育也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