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尊师不易,严师更难 时代在变,最大的变化是学校的严师少了许多,在介绍优秀教师那些眼花缭乱的说辞中,很少有严格要求学生这一朴实和传统的标准
原标题:“尊师”不易,严师更难
时代在变,最大的变化是学校的“严师”少了许多,在介绍优秀教师那些眼花缭乱的说辞中,很少有“严格要求学生”这一朴实和传统的标准了.师不严,道不尊.把“道”理解为成长之道,就是按教育之规教育孩子.
正如黑格尔所言,教育的过程是使儿童从自然的个体成长为国家公民的过程,它通过对儿童自然性的去除和个性的改造而使儿童获得普遍性的伦理规定.
因此,尊师的原则是教育最为内在的律令,在现代社会当教师不是“神”的情况下,教师依然还是约束者、困难的发包人,即逼着孩子“跳一跳”的“严师”.“严师”多,是社会的幸事.真正的教育是在尊重和信赖中发生的,它意味着:
——对孩子负责,就必须做无名英雄或沉默者,孩子受益了也记不得你的作用,真心为孩子,必须不计得失.
——教育,具体到行为,就是“严格”,“狠着心”“婆婆妈妈”“不留面子”,甚至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堪称“心灵肉搏”.无论为师还是为亲,教育者通常是单方面束缚自己的“不忍”,不言放弃,哪怕疼在心里.
——教育,本质上是希望把人生得失的一切经验教训传给下一代.爱之深、教之切,方法不外是“言传身教”.教育不是表演,通常是切肤之情,咬牙之痛,更不必取悦.
——教育,是一桩“先入为主”的事情,即要先讲清是非黑白、正确与错误,让孩子在相信与实践中慢慢领悟.在互联网时代,黑白界限模糊,清晰明确地“判断”成为教师最高境界、最难的智慧和品行.“判断”,是把握世界和人生一种自信和勇气的表现.“判断”,不是在规则和律令面前说是或不是,而是要在没有是非黑白、复杂纷乱的情况下果断行动并简洁言说.
遗憾的是,当资本的权威性收买了学校的尊严,择校、择师市场也弱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在知识和技术传递可以购买的时代,人们便以为教育和教师是可以如商品一样选择和购买的了.
在没有严师的时代,严格的家长更是罕见,这与讨伐“原生家庭”与“儿童神圣”的浪潮此起彼伏,遗憾的是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几乎没有为父母和老师辩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