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亟待疏堵,如何回归初衷? 强基计划作为贯通招生选拔和人才培养的改革,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创新性;政策中,对于培养的概述相对比较全面,而当
原标题:亟待疏堵,如何回归初衷?
强基计划作为贯通“招生选拔”和“人才培养”的改革,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创新性;政策中,对于“培养”的概述相对比较全面,而当前出现的报考火爆、录取冷场的现象,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在“选拔”层面。
如何让强基计划不背离初衷,选拔出基础学科更加拔尖的人才?如何让强基计划在接下来的执行中,更趋于完善?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层面探讨。
1)适当增加入围比例和校考权重
当前,强基计划主要按照高考85%+校考15%的权重,综合评定后择优录取。强基计划的录取本质,是先通过高考分数粗筛,然后通过校考细筛,但15%的校考权重,还要兼顾笔试、面试,实际上留给高校的筛选空间并不大。
另外,强基计划是按照3—5倍的入围比例,这个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由于强基计划分到每个省、每个专业的名额非常少,甚至很多专业只有1-2个招生名额,按照3-5倍的入围比例,使得入选的样本量较少,同时入围线与投档线非常接近,导致了不可控因素增加。如果把校考入围比例提高到5-8倍,则可筛选的样本放大,也尽可能避免高考分数波动的因素。
同时,亦可适当增加校考权重,可将校考权重提高到20%—30%,给予高校更大的选拔自主权。在一个更大的样本池子里,让高校可以更自由的根据自身需求选才,无疑更能够选拔出适合的人才。
在高考区分度已然越来越弱的今天,强基计划选才的目的并不在于选取分数高的,而在于选取最适合的。
2)增加各试点高校的专业范围
根据强基计划的文件精神,其应该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虽然强基计划要突出数、理、化、生等基础性专业,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强基计划并不等于数、理、化等专业!而首年试点的高校,几乎所有的专业都集中在数、理、化等。目前的36所高校,有的文科见长,有的理科见长,有的工科见长,有的农林见长,有的医学见长;即使在工科见长的高校,其方向也差别巨大,有的侧重于航空航天,有的侧重于土木建筑,有的侧重于能源动力,有的侧重于电子信息……
而这些优势专业,也都明确是在教育部鼓励和支持的范围内,是有着清晰政策依据的,因此建议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将更多优势和特色专业纳入招生计划中。强基计划应该是高校们施展优势学科的一个舞台,而不是体现在当前招生专业上的千篇一律。
3)增加对学科特长生的倾斜力度
当前的强基计划中,除了依据高考成绩入围外,对于满足学科竞赛国二的学生,可以无条件入围。但笔者认为,该政策对于真正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而言并不友好,并不利于选拔出有基础学科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建议可将门槛降低至学科竞赛省一。
首先,五大学科竞赛国二的门槛,对于除清华、北大等之外的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几乎形同虚设。五大学科竞赛国二每年大概800余人(已剔除集训队保送),其中还有部分考生即使入围了也无法被录取。如果一项政策对于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只是摆设,不具有可操作性,那它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