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 名师与机构,相爱相杀的博弈史 但实际上,前述提到的隐患仍然存在。有一部分老师把学生带出去,是因为钱,另一部分老师,其实他在乎的是
原标题: 名师与机构,相爱相杀的博弈史
但实际上,前述提到的隐患仍然存在。“有一部分老师把学生带出去,是因为钱,另一部分老师,其实他在乎的是职业发展通道。” 在上市教育公司任过分校校长的名师王亮(化名)向芥末堆表示,机构只要解决好名师的利益问题,就会减少好老师出走的概率。
这迫使机构思考如何在内部搭建名师职业上升的路径,市场也逐渐诞生出如分成或者期权分配模式、合伙人制、以及名师工作室等涉及利益分配的方法和合作方式。也有机构表示,会为这些名师提供支撑和服务,甚至可以为名师成立经纪人公司,以此最大化双方的利益,市场上也诞生出泛教育领域网红名师的MCN品牌。
在跟谁学的财报中,第三方合作老师在2019年3月一度占据全职授课老师的近一半。王亮认为,未来教育圈可能会走娱乐圈模式,娱乐圈的顶级明星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可独立于机构之外,在拿片酬的同时,又拿影片分成,而出品方去解决所有政策性问题。

但这需要硬实力,其衡量的标准是,“1.学生都是奔着老师来的,和机构无关,老师走,机构留不住。2.班班爆满,外面还排队,机构可以转化一批”“只有这种顶级的才能做成工作室,否则就是小作坊了”。
一旦名师稳定,又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对机构的贡献常是几何级的。跟谁学的头部名师Top 10在2018/2019年分别贡献了集团46.6%和36.3%的收入,2019年人均贡献收入7677万元。一些超级名师的收益动辄达到千万级别。这也是机构愿意投重金宣传名师,打造品牌形象的原因之一。
不过,机构也会对名师加以限制,立思辰总裁窦昕在2019GET大会上透露,大语文的名师未来肯定是高收入化、名师化、明星化和IP化,立思辰规定,老师凡是参与了“挖人局”,比如和竞品机构单独见面,向猎头透露薪酬待遇等,所有回报归零。
除此之外,对于正在寻求扩张的教育公司来说,减少超级名师对营收的贡献,逐步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增加优秀老师的供给也成为必然。据跟谁学的最新财报显示,2019年Top 10名师营收占比同比下降13.3%,且第三方合作老师从2019年一季度的85个减少至四季度的56个,平台合同教师则从84个上升到176个。这既关系到如何做好好老师的培养和管理,也考验着机构的组织效能。
事实上,名师和机构的张力始终存在,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从纯粹的雇佣关系到逐步合作,随着平台不断壮大,双方势能一旦倾斜,两方博弈或将进一步升级。
对急速扩张的机构而言,用名师品牌提升机构价值,同时搭建造血体系,稳定好老师供给。当机构品牌价值远超名师时,进入了成熟期,家长便有了信任的基础,其师资培养体系也得到市场验证,此时已无需强调名师化,将所有老师推到市场接受考验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去年教师节,新东方就进行了 “新东方,老师好”的品牌升级,希望每个老师都能成为好老师,并未好老师重新下定义。这和巨人此次要强调的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