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有点坑的博士后,靠什么吸引博士? 尽管关于博士后的吐槽络绎不绝,但并不影响做博后的人数持续增长,到底是什么吸引博士们纷纷往坑里跳呢
原标题:有点“坑”的博士后,靠什么吸引博士?
尽管关于博士后的吐槽络绎不绝,但并不影响做博后的人数持续增长,到底是什么吸引博士们纷纷往“坑”里跳呢?
留校机会增加
近年来,国内教职的标准水涨船高,一些985高校甚至已经把拥有博士后经历作为招聘青年教师的前提条件之一,在生物、材料、化学、物理等领域尤其如此,只有少数表现非常突出的博士才能在毕业之后直接拿到教职,博士后科研经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经过博士培养阶段,大部分博士都会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进一步工作的脉络,博后的时间相当于是博士的延长,没有行政和教学工作,可以专心科研,发表更多更好的文章,增加进心仪高校的筹码。
积累人脉资源
国内由于培养模式的原因,博士期间往往较少接触课题设计、基金申请方面的训练。而作为“青椒”进入高校的第一年,就得面对各种基金申请,甚至实验室新建等问题。
如果学术圈人脉稀薄,没有足够助力,想拿到经费就难上加难。就算拿到经费,怎么合理使用,怎么招人组建团队,怎么培养学生,都是棘手的问题。这时就显现出博士后阶段经历的重要性了。
博士后阶段一般会在课题设计、基金申请、带学生等方面有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接触,可以进一步积累科研工作的经验。此外,还会有更多机会接触业内的重要人物,对于积累自己学术圈的声望和人脉都大有好处。
部分高校博后待遇优厚
除了刷履历攒人脉攒资源,做博后还能获得比博士期间更加丰厚的待遇。
博士后待遇过低的问题一直以来都饱受诟病,近年来各地各单位纷纷调整政策,博士后待遇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普涨。
不同招聘单位开出的博士后薪酬条件差异很大,部分学校给予博士后的待遇甚至超过教授,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人才补贴政策,收入可以说是非常可观了,对于正处在“无积蓄、无财产、家庭负担重”的阶段,却又想继续科研道路的博士毕业生来说,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作为选择工作的缓冲期
毫无疑问,博士毕业后立即获得正式工作,是每个博士毕业生梦寐以求的。然而,在目前疫情就业难的大环境下,进站做博后倒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来,很多博士只是想着进高校,但研究做得好不一定就适合做教职,因为不一定申得好基金、带得好人、设计得好课题、讲得好报告、搞得好社交。所以博士后阶段对博士个人来说也是一个试用期,方便选择继续或者退出,节省了试错成本。
二是博士后期间可以完成很多来不及在博士结束前产出的paper,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为进入工作市场做准备。
毕竟拿着博士证书就可以很快上位的年代已经过去,未来博士后会成为很多博士毕业生的常态,科研的主力军正在实现从硕士生到博士生,再从博士生到博士后的转型,这和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是一样的。
既然大势如此,认真思考博士后该不该做,该怎么做就比较重要。从人一生的总收获角度看,不要着急兑现自己有限的能力资源,多点锻炼,多提高综合实力,总归是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