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研究生扩招 能否缓解了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压力 2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六稳举措。当前要更
原标题:研究生扩招 能否缓解了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压力
2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六稳”举措。当前要更加注重稳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
湖南省增加的5%研究生招生计划,即来自2月22日湖南省相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十条措施》。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助理副总裁周雷谈到,今年的疫情暴发可能会对应届本科生和专科生在就业上有短暂冲击,扩招是稳就业的处理措施之一。
2月12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874万,比去年增加40万,同比增长4.8%。
三月和四月是企业集中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招聘的黄金时期,受肺炎疫情影响,各高校延期开学,原计划的春招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2月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印发通知,要求暂停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活动。
疫情增加了874万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性,不过受此影响的还有341万考研生。受疫情影响,考研招录工作也相继进入“不确定”状态。
况且,大多数人还是得面对考研失败的终局。根据历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每年的报录比大致在3:1,即每3个报考研究生的人当中只有1人能被录取。
大多数考研失利的人,依然要和应届生一起,加入到浩荡的就业大军,上演“最难就业季”。
疑虑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升学来暂时缓解就业困境,这能够解决长远的就业难问题吗?
毕竟,大多数考研的人并非有志于学术研究,考研到底值不值,约等于三年后能否帮助我们找到一个更满意的工作。
就业是考研的最主要动因,中国教育在线联合微博教育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指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必须重视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否则会导致研究生“身价”进一步贬值,也会影响研究生毕业时的就业前景。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也需要实行“宽进严出”教育。“从严”则需要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过程评价,这就要求学校建立健全导师制,引导导师投入精力指导学生。
不过,扩招带来的一个明显改变,就是导师面对学生人数的变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导师人均指导15名研究生,有16.8%的导师指导研究生不少于30人,远远无法企及美国高校2:1甚至1:1的生师比。
与此同时,随着研究生扩招,高校教师作为指导硕士甚至博士的群体,自身的学位也要快速地硕士化博士化。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中国大学教授共有163万人,其中只有40万人左右是博士学历。也就是说,75%以上都只有硕士及以下学历。
长远来看,研究生扩招如何避免身价贬值?搭上这拨红利的同学们,不要有喘息一时的庆幸,而要抓住社会给予的机会,努力提升自我,文凭加上能力,未来相当可期。
考研还是先就业,本身并不存在矛盾,而应该是为职业生涯添砖加瓦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