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全面取消绩点制,北大带头反内卷 眼看着开学倒计时即将归零,眼看着我不同意开学已经站上小红书热搜榜头条,但是时间可不由我们,谁也没办
原标题:全面取消绩点制,北大带头“反内卷”
眼看着开学倒计时即将归零,眼看着“我不同意开学”已经站上小红书热搜榜头条,但是时间可不由我们,谁也没办法紧急撤回一个“开学”。
不过,今年大学新赛季开启,“萌新”们有的忙了,尤其是北京大学的学生。
7月25日,北京大学官方宣布:自在学年级为2025级的学生开始,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全面取消绩点制,采用等级制评价学生学业水平。
简单翻译一下,绩点在北大不灵了,数字和小数点,将被ABCDF的字母替代。
消息一出,叫好的、不叫好的、支持的、质疑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北大推上热搜第一。
懂大学的人都知道这里面的门道有多深。从高中进入大学,本以为可以尽情享受大学生活,谁也没想到,大学的游戏规则是“绩点为王”,而这场游戏的最终奖品,往往是评奖评优、保研和出国升学。
绩点越“卷”越高,3.89和3.9之间,隔着的可能是几个通宵、几顿火锅、几次约会、几次社团活动,甚至一段早已计划好的好友旅行。
学生叫苦不迭,学生苦绩点久矣。有几位北大毕业生说,听见绩点改革的消息,仿佛自己一毕业,学校就开始翻新一样,拍断大腿也赶不上。
这次改革并非北大一时“冲动”,早在2022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已经开始试点绩点改革,牵头的正是时任副院长、教授王世强。
改革2年后,已经初见成效。北大生科院也曾面向全院师生发出调研,数据显示87.76%的学生认为“降低了内卷压力”,77.55%的学生表示“使我的关注点由分数高低转为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并非第一次有高校向绩点“动刀”。2024年,复旦大学推出绩点改革,如取消优秀率比例限制,学生调侃,“我们从3.3大学变成了3.7大学”。再如引入“P/NP”设置,即“通过/不通过”,学生们不用担心自己上自己喜欢的、难度大的课会拉低自己的绩点。
2015年,清华大学将评价体系中“百分制”改为12档“等级制”,在推研推优中降低GPA的占比……
本期封面,我们找到了北大生科院教授王世强、正好经历绩点改革的生科院学生,和复旦大学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复旦大学学生,以及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聊了聊绩点如何改革,学生的实际体验究竟如何。
当然,有更多的声音认为,取消绩点了,竞争也不会结束。正如陈志文所说“不卷绩点也会卷其他”。
而我们真正想讨论的是,当分数是“指挥棒”时,分数真的可以评价一个具体的人吗,我们如何看待分数、如何选择人生。
除了绩点改革外,暑假还有一件事火出了圈,“高大衔接”培训。“高大衔接”指的是,高考结束后,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前的“学前班”,目的是让学生赢在大学起跑线上。
一些培训机构会邀请高校教授为学生授课,内容会细化到不同学科的专业课。这个赛道逐渐被拓宽,除专业课外,还涉及时间管理、有效社交、无领导小组模拟竞聘等技能,以及财商、恋爱心理学、礼仪形象等内容,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我们找到了参加“高大衔接”的学生,南方科技大学学生心理中心和学习中心负责人杨再勇,从学生和校方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也想邀请大家一起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看待这种培训班,我们在大学究竟要学习什么技能,应该如何过好以后的人生。
最后我们也给出了一份“大学新手村闯关指南”,从学业、综合能力、生活技能和精神心理的角度,详细给出“生存攻略”。还有一份关于校园恋爱的隐藏关卡等着大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