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54岁阿姨上岸法大硕士查无此人,励志从不是编故事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近日,一则关于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在社交
原标题:“54岁阿姨上岸法大硕士”查无此人,励志从不是编故事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近日,一则关于“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网友纷纷夸赞其厉害,但也有不少人质疑真实性。9月2日,中国政法大学研招办一位工作人员称,目前发出的录取通知书中没看到有这么大岁数的。该校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也表示,“50岁以上”“河南籍贯”的考生信息均已交叉排查过,均未查到网传考生信息。
自说自话的“励志传奇”,很多时候都经不起细究。自我感动的表象下,往往是欺世盗名的心机,之于此,以往就有诸多案例。此番,“54岁阿姨上岸法大硕士”的故事,或许亦是如此。从目前信息看,校方按图索骥、交叉查核下来,很快发现查无此人。事已至此,谎言被拆穿,这出拙劣的“人生逆袭”戏码,大概是演不下去了。“上岸阿姨”的人设没立住,谎话连篇的戏精形象,也算是全网留名、深入人心了。
其实,相较于以往那些在网上火爆一时的“剧本”“摆拍”,“54岁阿姨上岸法大硕士”这个谎,并不高明。其最大的“软肋”就在于,整个的信息指向很明确,这些都是极易被查核的。也正是因为此,我们看到,媒体第一时间就找到了相关单位求证。而不是如以往某些案例中一样,稀里糊涂地就转发扩散。换而言之,在此事中,“网传消息”并没有转化为被机构账号所传播的“假新闻”,这是其影响范围相对有限的一个关键。
“正能量”成为流量密码的年代里,必然有各路牛鬼蛇神“整能量”。于是乎,各路故事会式的桥段层出不穷,这里面,有些属于是含糊其辞、难以求证的,有些则属于是话说得太死、牛吹得太大,一戳就破的。“54岁阿姨上岸法大硕士”,显然属于后者……现实中,还有大量类似的账号、说着类似的“鬼话”,自我吹嘘、自我入戏、自我感动,但凡其没有产生全网性影响,他们就很可能不会被拆穿、被打假,“谎言的无限性与证伪的有限性”,这构成了很现实的挑战。
说个小谎、造点小假,就可能攒点小人气、赚点小钱?而就算“小事闹大”东窗事发,最不济,也就是封号了事……流量平台上,说谎、造假的行为成本如此之低,这又何尝不是激励投机呢?粗鄙的表演,配上廉价的感动,基于“假与空”的所谓励志,不过是一出出的黑色喜剧罢了。“54岁阿姨上岸法大硕士”,查无此人。而网络之上,又有多少故事,真真假假傻傻分不清楚呢?须知。“正能量”这件事,从来没有什么“信则灵”,有的只应该是,先有事实判断再有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