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一堆大专院校的录取分数线,直接碾压985! 这几天,各省市高考提前批次的录取分数线陆续出炉。 要说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一些体制内院校,
原标题:一堆“大专院校”的录取分数线,直接碾压985!
这几天,各省市高考提前批次的录取分数线陆续出炉。
要说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一些“体制内”院校,如军校、警校、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上海海关学院, 分数线狂飙突进,直接碾压985。
以上海为例,上海海关学院提前批次的海关管理、海关检验检疫安全、海关稽查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分别达到575、568、573分,直接干掉上海一些211高校,足以录取外地一些985高校。
再以江苏为例,上海海关学院提前批次上述三个专业组首选物理投档最低分分别为651、648、649分。
同样,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提前批次物理类某专业组,在江苏的投档最低分也达到657分。
根据一分一段表,657分在江苏省物理类考生中位列第2618名,这一位次已超过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在江苏的录取最低位次,更不用说一些中游985院校。
当然,“体制内”院校的高分专业,也必须是在提前批次的优势专业,不少需要参加各类提前资格审查。
说白了,这些“体制内”院校,之所以强势,就是将来能顺利进入体制内。
军校自不必说,警校参加公安联考入编的比例一般都在98%以上。
事实上,上述这些成为新宠的“体制内”院校,不少是在20世纪后,才由专科升为本科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放在以前,大专还得等本科批次录完才轮得上。
而现在乌鸡变凤凰,以前压根瞧不上,现在却高攀不起。
江苏警官学院,1982年批准成立江苏公安专科学校,是全国第一所省属公安专科学校,2002年才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江苏警官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1994年改建为林业部南京人民警察学校,2000年升格为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直到2010年才升格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上海海关学院的前身,则是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就数次提交“专升本”方案,直到2007年教育部才批复同意升级为本科院校。
上海海关学院的海关管理专业,是国家控制布点特设专业,目前只有上海海关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布局。
海关管理专业虽然不像警校入编比例那么高,但也有进海关的独家优惠政策:海关业务这个职位,明确规定只有海关管理这个专业可以报考!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专为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培养信息安全和办公自动化的专门人才,招生人数少,需要严格的政审,也在提前批招生。学生在毕业前统一组织参加公务员考试,考试合格者根据用人单位需要,由学院推荐到有关党政机关工作。
如果说上述这些院校,不管前身如何,好歹已经升格为本科院校了。
那么,浙江考生贺显贻,绝对是以高分进入了一所真正的大专院校。
据报道,贺显贻毕业于浙江诸暨中学,今年高考分数604分,超过普通本科线114分。
但是她却报考了武昌职业学院的定向军士,虽然这只是一所高职院校,但能通过定向军士实现自己的从军梦想,她认为很值!
定向培养军士的学制为3年,招收普通高中生,为军队培养储备军士,毕业后直接补充到部队相应专业的技术军士岗位服役。
当然,这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女生报考军校本科的分数线更加高。
以2024年为例,在浙江招生的军校女生录取分数线大多在620分以上,有的甚至超过650分。
贺显贻一心要进入军营,只能退而求其次,报考高职批次的定向军士。
其实,不仅军校、警校和海关学院这些提前批次的院校分数线暴涨, 就连普通批次一些行业内认可度高的院校,分数线也高得离谱。
比如,电力系统招聘往往偏爱原来电力部和地方电力集团共管高校。
2018年,由华北电力大学牵头,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三峡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以及原“八大电专”中升级的南京工程学院、沈阳工程学院、长春工程学院,共八所院校成立了“中国电力高校联盟”。
这些院校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各级电网招聘的主要专业,因而分数线也一飞冲天。
电网属于垄断国企,工作性质虽然不是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但待遇也不亚于他们。
像南京工程学院,就是在2000年6月,由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
2024年,其王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在江苏的录取分数线,最低分为609,最高分达到634分,也足以傲视一些985院校了。
同样,上海电力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年在上海的录取分数线492分,到了2024年就飙升到527分。
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 “几乎人人都能上大学”,大学毕业生已经占到城镇新增劳动力的90%以上。
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222万,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四年破千万,妥妥欧洲一个小国的全部人口数量,使得本就内卷的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当“985毕业生难就业”“、名校生送外卖”等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当经济下行的压力传导至校园,家长和考生们填报志愿不再执着于名校光环。
曾经,“名校等于好工作”的公式深深烙印在中国父母的认知里,985、211高校被视为阶层跃升的通行证,但现在这个逻辑开始改变了。
很多985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尤其是一些文科类专业,即使好不容易就业了,薪资水平也一般。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考编,与其等上了名校甚至于考研后再考公考编,还不如一步到位, 直接先进入“体制内”院校,把未来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
当然,凡事总有两面性,未来的确定性,也就意味着限制了将来的发展与想象空间。
如同一些公费师范生,本来冲着编制去,但临毕业发现要到偏远艰苦地区工作,而且必须满足一定年限,于是乎频频违约,也给个人诚信造成不良影响。
说到底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内卷的当下,如果家里没矿,缺少家庭的托举的考生,先选择能稳定就业的院校与专业,未尝不是一个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