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说“爸爸,我不想学了”,这位父亲的回答太暖了
来源:搜狐 发表于2025-07-09 20:48:36 编辑:时寒峰
摘要: 原标题:女儿说爸爸,我不想学了,这位父亲的回答太暖了 01 心理学家郑红接触过一个叫小卡的男生,从小到大,都被父母寄予厚望。 上小学的时候,只

  原标题:女儿说“爸爸,我不想学了”,这位父亲的回答太暖了

  01

  心理学家郑红接触过一个叫小卡的男生,从小到大,都被父母寄予厚望。

  上小学的时候,只要他单科成绩在95分以下,就会受到妈妈严厉的责罚。

  备战小升初期间,他的周末时间几乎都是在辅导班度过的。

  有一次,他实在撑不下去了。他告诉母亲,自己压力太大了。

  母亲不以为然,反驳他说:“大家都很累,为什么别人都能学得动就你不行?”

  那次求助无果后,他便再也没开过口。

  为了提高成绩,他拼了命熬夜、刷题,结果成绩没提高多少,身体先垮了。

  有时,他正在写作业,突然身体一紧,好似有股电流从喉咙流到下肢,整个人僵在原地。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躯体化症状”,是一个人在面临压力时,身体表现出的生理反应。

  在这位妈妈眼里,孩子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是一个考试的机器。

  她也爱孩子,但或许她更爱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

  这位母亲的做法令人窒息,那个在压抑中成长的孩子让人心疼。

  相比之下,新华社最近分享的这位父亲,他的做法让人感到心头一暖。

  一位高中女生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历史学得很差,只考了30分,想转到物理班去。

  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情绪崩溃的她,哭了一个上午。

  她小心翼翼地问父亲:如果我不想学了,你会不会怪我呀?

  父亲回答说:不怪你,怪你干嘛,能学多少就学多少。亲爱的,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能考上什么学校就考什么学校。

  孩子成绩下滑,甚至萌生厌学情绪时,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疾言厉色的训斥。

  但这位父亲没有责备,更无逼迫,只是温柔地安抚女儿。

  对比上面那位母亲的教育方式,高下立判。

  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说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生来都是普通的。如果你把孩子当成普通孩子来培养,孩子会不断给你惊喜;

  相反,你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培养,孩子将来变得‘不正常’的概率会非常高。”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

  可如果功利心太强,最后往往培养出的不是品学兼优的孩子,而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02

  央视新闻拍摄过一部纪录片。

  北京安定医院牵头对73000多名6-16岁少年儿童做了一项长达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达到17.5%。

  也就是说,每6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患有抑郁等精神类疾病。

  为此,记者庄胜春特意蹲点安定医院,走进十几个被困住的家庭,探寻孩子们抑郁的真相。

  18岁的浩然,四年前被确诊为重度抑郁,休学至今。

  他上了初中后,父母每天在他耳边念叨最多的是:

  “一定要考一个好的高中,好的大学,然后读研、读博,找一个好的工作…”

  如果他没考出好成绩,会被爸爸暴打一顿,还会被关在家门外。

  在浩然确诊抑郁症的那天,父亲还在对他说:你不上学,待在家里,你这辈子就完了。

  庄胜春在深入了解了十几个家庭之后发现,所有抑郁的孩子,病因都指向了家庭。

  焦虑的父母不断给孩子施压,可压力并没有转化成动力,反而变成了病历。

  孩子从小活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不疯、不病、不成魔才怪。

  这样的父母,他们不爱孩子吗?

  爱肯定是爱的,但他们始终认为:是“病”导致了孩子抑郁,而不是他们让孩子生了病。

  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胡文静接待过一个10岁女孩。

  胡文静对女孩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木讷,自言自语,喜欢傻笑。

  经过专业判定,女孩焦虑症达到了中度水平,而抑郁症已经到了重度的水平。

  同样地,女孩生病的根源,依然指向了家庭。

  据女孩妈妈说,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女孩每天的时间都在学习上。

  除了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女孩还要参加各种补课班,几乎没有休息娱乐的时间。

  看过一句话:当内卷成为家庭生活的底色,孩子是这场无声战争中最早倒下的“伤员”。

  我们这一代人对教育有一种无法掩饰的焦虑,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这焦虑藏在我们陪写作业的怒气中,藏在我们拿到试卷的失望中,藏在我们看待孩子时挑剔的眼神中,最终变成无形的压力,压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

  最终,这种压力压垮了孩子。

  明明生病的是父母,吃药的却是孩子,这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剧。

  03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家长会问:普通父母不鸡娃,孩子未来该怎么办?

  想起罗振宇曾提出一个观点:不要亲手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单向度的人”。

  如果父母用成绩作为单一的衡量标准,那孩子就失去了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实际上,有些孩子生而优学,有些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逼他打他骂他都没有用。

  如果读书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换条路试试,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人民日报》有篇报道,讲述了00后郑红旭的故事。

  郑红旭2007年出生在河南驻马店的一个乡村,父母对他的人生规划是上高中、读大学,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然而,上学期间,郑红旭成绩并不理想,中考只考了360分,无缘高中。

  郑红旭从小就对机械、电器感兴趣,家里的玩具他都拆过。

  看到如今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他说自己也想去学习。

  因为喜欢,在学校时他永远是最努力的那个。

  他每天早上6、7点就来车间了,经常弄到深夜12点。

  只用了两年时间,郑红旭就拿到了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河南选拔赛学生组第一,全国决赛第三的好成绩。

  他参加了全国第三届关键技术新能源比赛,并获得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随后他还获得了国家颁发的二级技师证书。

  还没毕业,就有7家企业对他抛来橄榄枝。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道:

  “孩子成绩不好,也不是没路可走。认知能力强,就让他在学习上努力往前冲;特殊能力突出,就引导他在擅长的领域弯道超车;

  技艺能力不错,就一遍遍重复实践,在某个领域练到极致;性格能力有优势,那就多做一些和人互动的工作。”

  人各有其长,老天不会关上所有的窗,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要走的路。

  不要用单一的成绩来衡量孩子,帮助孩子发掘他的潜质,给他提供成长的土壤、养分,让他成长为他自己。

  ▽

  看过这样一个说法:

  “每个少年都像是一艘小船,来自外界的每一场动荡,都像是在孩子的小船上凿洞。

  洞越凿越多,冷水就不停地往孩子的小船上灌,终有一天孩子的生命之舟会彻底沉没。”

  父母传递一次压力,就像在小船上凿下一个洞,小洞越积越多,就会成为孩子无法承受之重。

  父母与其过度期待,让双方饱受煎熬,不如因材施教,把自由还给孩子,将从容留给自己。

投稿邮箱:qingjuedu@163.com
相关推荐
成都某博主直播谎称保送清北班,警方:拘!
成都某博主直播谎称保送清北班,警方:拘!

原标题:成都某博主直播谎称保送清北班,警方:拘! 近日,教育主播成都升

观察15小时前

武汉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攻关“卡脖子”技术
武汉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攻关“卡脖子”技术

原标题:武汉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攻关卡脖子技术 7 月 10 日消息,武汉大

观察15小时前

学费每年近15万,上海一高校收费标准引网友热议,校
学费每年近15万,上海一高校收费标准引网友热议,校

原标题:学费每年近15万,上海一高校收费标准引网友热议,校方:与专业、租

观察15小时前

大学生不拍毕业照,一代人被逼出了集体冷漠
大学生不拍毕业照,一代人被逼出了集体冷漠

原标题:大学生不拍毕业照,一代人被逼出了集体冷漠 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去拍

观察15小时前

甘肃233个孩子血铅事件:他们的恶,击穿底线!
甘肃233个孩子血铅事件:他们的恶,击穿底线!

原标题:甘肃233个孩子血铅事件:他们的恶,击穿底线! 希望我们能未雨绸缪。

观察16小时前

女儿说“爸爸,我不想学了”,这位父亲的回答太暖了
女儿说“爸爸,我不想学了”,这位父亲的回答太暖了

原标题:女儿说爸爸,我不想学了,这位父亲的回答太暖了 01 心理学家郑红接

观察2025-07-09 20:48:36

什么?“本升专”,真的来了?
什么?“本升专”,真的来了?

原标题:什么?本升专,真的来了?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学历升级,很少听说过

观察2025-07-09 20:46:02

100%就业的热门专业,年轻人却不敢随便报
100%就业的热门专业,年轻人却不敢随便报

原标题:100%就业的热门专业,年轻人却不敢随便报 又是一年高考季,1335万名考

观察2025-07-09 20:41:48

广州在园幼儿降8% 小学招生少近12%
广州在园幼儿降8% 小学招生少近12%

原标题:广州在园幼儿降8% 小学招生少近12% 南都讯 记者杨晓彤 近日,广州市教

观察2025-07-08 20:07:40

全球博士过剩?《自然》杂志:博士毕业生数量激增,
全球博士过剩?《自然》杂志:博士毕业生数量激增,

原标题:全球博士过剩?《自然》杂志:博士毕业生数量激增,远超学术界岗位

观察2025-07-08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