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来的吃苦教育,年轻人不接受了
来源:搜狐 发表于2023-11-07 20:09:21 编辑:时寒峰
摘要: 原标题:硬来的吃苦教育,年轻人不接受了 社会新闻里三不五时出现高中生跳楼轻生的报道,评论区里都不乏这样的留言,比如,现在的孩子真脆弱,抗压

  原标题:硬来的吃苦教育,年轻人不接受了

  社会新闻里三不五时出现高中生跳楼轻生的报道,评论区里都不乏这样的留言,比如,“现在的孩子真脆弱,抗压能力也太差了”又或者是“真是没良心,父母白养他这么大”。

  更令人生气的是,这些评论往往还能收获大批点赞,一直挂在热评碍眼。

  这些口口声声说着,爱孩子才希望他不要骄傲。对孩子的成绩和进步视而不见,对孩子的脆弱和失误喋喋不休的扫兴父母,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他们鼓吹吃苦教育,也可以称为挫折教育,张口闭口都是我们小时候如何如何苦,现在不也好好的。

  难道吃得苦中苦,一定能成为人上人吗?

  说真的,

  挫折教育一直被误解了

  迷信挫折教育的长辈们,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至理名言,就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这些父母家里明明有车,但是大雨天也要七八岁的孩子,自己走路去上学,美其名曰:“这么点雨不算什么,男子汉要坚强。”甚至孩子第二天发烧没办法去上学,还要在旁边冷嘲热讽:“都是平时家里太溺爱你了,温室里的小花朵,这么点苦都吃不了。”

  另外,装穷也是一种常见的挫折教育的方式。

  这种类型的父母,往往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却总喜欢在孩子面前哭穷,故意穷养孩子[1]。

  夸张一点的爹妈,还会要来亲戚家小孩不要的旧衣服和旧玩具,给自己的孩子用,所以孩子也经常穿得长袍短褂、破破烂烂。这些自诩为挫折教育的父母,在抖音上随便一搜,就有很多。

  还有的爹妈,喜欢让孩子自己坐单程两个小时的公交去上学,美其名曰磨练心性[2]。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千禧年火遍大街小巷的流行金曲,也是上一辈父母坚信的人生格言。(图/unsplash)

  乍一听这些行为都显得不可理喻,然而推崇挫折教育,觉得吃苦有益于孩子成才的家长,在生活中到处都是。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在2021年[3],对2006名18到35周岁的青年进行过一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高达90.6%的受访青年表示,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

  这部分父母,经常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总拿着孩子的缺点吹毛求疵。成绩不好的时候说孩子就是笨,还不努力,以后肯定没啥出息;成绩好了又说,孩子考得好全是靠运气,有什么好得意。

  刻意贬低,故意挑刺,想从这类型父母的嘴里听到点鼓励的话,简直比登天还难。更令人窒息的是,这类父母并不在少数。他们认为这些“锻炼”,能让孩子“越挫越勇”,培养孩子谦虚谨慎、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与此同时,这些所谓的挫折教育,并不只是发生在家里,父母不在的时候,老师们也会拿起接力棒。

  “说说怎么了,这么小就听不进去一点批评,抗压能力这么差,长大了可怎么办?”读书的时候每次被批评,总逃不过老师们的这句固定结尾。

  更夸张的是,北京一所小学为了推行“苦难教育”[4],锻炼孩子的心智,竟然拿走了食堂的座椅,要求学生们站着吃饭,美其名曰既能锻炼身体,还能加快吃饭速度,吃完了早点回去学习,一举两得。

  这些屡见不鲜的社会新闻,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挫折教育”行为。但是,挫折教育的内涵一直被误传和误解了。

  准确地说,让一个人变得“强大”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社会评价体系对苦难的褒奖和想象[5]。让孩子吃苦就是挫折教育,简直是挫折教育背过的、最大的黑锅。

  特别是父母这些扫兴的话后面,永远紧跟着一句:“说你两句也是为你好,难道爹妈还会害你吗?”

  但是,爹妈的这些行为,是真的会害了孩子。

  吃苦教育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

  阳光总在风雨后,也不意味着为了看点彩虹,需要三天两头人工降雨。挫折教育不等于打击教育和苦难教育,故意给孩子制造麻烦没有意义。

  淋雨上学,发烧感冒请假,既伤害身体还耽误学习;上学坐车的四个小时,拿来背背单词,不知道能背多少个;而小朋友穿得破破烂烂、长袍短褂地去上学,一定会在同龄人打量的眼光中,感到自卑和不自在。

  尤其是站着吃饭这样的吃苦锻炼,着实令人哭笑不得。因为站着吃饭,有一定的导致胃下垂的风险,还会影响消化功能[6]。这些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7],这种方式实在是本末倒置。没有凳子,孩子们很可能还要弯腰吃饭,长此以往,对脊椎和腰椎也有伤害[8]。

  另外,从童年逆境的角度说,经历过童年逆境会增加早逝的风险,同时也会增加其他的疾病风险[9]。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项研究,佐证了这个观点。在这项涉及46,000多人的研究中,学者发现与童年其他不良经历相比,童年早期的贫穷,会导致成年后的过早死亡概率升高。

  吃苦并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格,人为制造的苦难本身并不值得赞美。

  童年是建立自信的重要时间[10]。打击教育和否定教育,会同时伤害三种对于孩子而言,至关重要的能力,包括自信心、自主感以及归属感。

  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孩子一直处于失败和沮丧的消极情绪里,非常容易敏感和自卑[11],也会失去感知快乐和幸福的能力,容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与此同时,苦难教育会消耗一个人有限的意志力,更容易在其他事情上沉迷。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专制养育方式与孩子的低努力控制和高性格愤怒/沮丧有关[12]。这项研究的结论,是基于对北京市425名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7-10岁)的调查。

  因为身体经过对消极情绪的自我控制后,个体的神经活动消耗了更多的葡萄糖,会出现自我损耗,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意愿便会随之降低[13]。

  比如,陷在消极情绪里的小朋友,很有可能通过游戏来获得简单粗暴的成就感,进行情绪转移。但是一直进行打击教育,会强化孩子情绪转移的行为,结果就是孩子沉迷游戏,影响生活。

  儿童期是人格形成、认知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期的身心创伤是许多严重疾病发展的关键原因[14]。如果家长的苦难教育转变为暴力行为,后果会更加严重。

  来自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的研究发现,长期遭受体罚的孩子,整体认知水平会低于没有遭受体罚的孩子[15]。在良好关系缺席的情况下,儿童所遭受的创伤与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会对人格形成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并发症甚至包括抑郁和焦虑[14]。

  折腾了一通,孩子不仅没什么自信心,还没什么快乐,最后也没多大成就,何必呢?既然如此,苦难教育为什么还会这么流行呢?

  父母淋过雨,

  不妨给孩子撑把伞

  推崇吃苦教育的爸妈总爱说:“我们小时候的生活条件,那可比现在差多了。打骂孩子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大家不都是这么长大的吗?也没看到谁心理不健康,现在的孩子真娇气,一点小打小骂就要死要活。”

  难道过时的不是挫折教育?真的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吗?

  其实未必,真正脆弱自卑的反而是父母。

  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时期,父辈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解决温饱问题,也就忽略了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家里的孩子也是被迫放养,接受挫折教育。

  所以才有了“孩子不打不成器”和“打是亲,骂是爱”,这些在长辈间流传甚广的教育理念[16]。

  然而,这些吃着苦长大的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苦难在自己身上留下的伤痕,去纠正原本就错误的教育方式,反而是从问题小孩长成了问题父母,把这种创伤和痛苦在家庭里继续传递。

  理所当然,后来的事情就会变成,孩子和父母分享有趣的生活见闻,会被说成是在学校不务正业;抱怨两句工作和领导,会被教育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偶尔袒露一下生活的压力和悲伤,也会被说成是矫情。糟糕一点的话,孩子抗议的言语只要稍微激烈点,甚至还会像小时候一样挨上一顿打。

  家庭暴力中严重的躯体施暴行为,会在代际中持续传递[17]。这是来着中南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领域一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这项涉及532个样本的问卷调查,明确提出家庭暴力中严重的躯体施暴行为,存在代际传袭现象。儿童期目睹家庭暴力,成年后更容易成为严重躯体施暴者。与此同时,言语愤怒的表达越明显,越容易出现严重的躯体暴力行为。

  所以,遇到教育问题和理念冲突,动辄就上手打骂孩子的父母,心理问题根本不在孩子身上[18]。

  父母也会感到匮乏和嫉妒,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与子女之间,也是竞争关系。需要通过打压贬低的形式,展现自己的能力,缓解无能的焦虑。

  这种专制型父母与威权式育儿的教育组合拳,结果往往就是亲子关系紧张。长期处于高压环境里,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能力发展[19]。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学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展开讨论[20],研究对象涉及一本、二本和三本院校。根据学生参加家庭决策和亲子交流的程度,研究将家庭文化划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

  结果表明,民主型的家庭,反而孩子的社会表现更好。这类家庭往往家庭氛围宽松,父母学历都高,喜欢用讨论聊天的方式协商解决问题。

  情绪稳定、自尊自信的父母,大都能够平和地接受孩子在幼年时期,展现出的表现欲和自我意识。

  反而是那些没有得到过爱与尊重的父母,会进行创伤传递,以“苦难教育”为由,为自己受过的痛苦和伤害正名,这些方式本质上都是亲密关系里的剥削行为,不过是父母负面情绪的宣泄,然而代价却是孩子的快乐和尊严。

  这些隐形的精神创伤,会持续延伸到成年后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去。孩子有可能会因为自卑和缺乏安全感,演变为讨好型人格或者恋爱脑。一旦进入没完没了的创伤循环,结果只会不停重复父辈的育儿悲剧。

  如今的孩子,大多成长于优渥的环境,年轻一代更希望得到尊重与关怀。然而父母们还是惯性思维使然,自己淋过雨,也要撕掉别人的伞,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教育方式一开始就错了,还自以为是地坚持吃苦才能成长,这样的父母,没事做还是就多玩手机,少陪孩子。

投稿邮箱:qingjuedu@163.com
相关推荐
硬来的吃苦教育,年轻人不接受了
硬来的吃苦教育,年轻人不接受了

原标题:硬来的吃苦教育,年轻人不接受了 社会新闻里三不五时出现高中生跳

观察14分钟前

高校给贫困生充饭卡背后的故事更暖
高校给贫困生充饭卡背后的故事更暖

原标题:高校给贫困生充饭卡背后的故事更暖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 偷偷发放、

观察17分钟前

继萝卜刀、鼻息棒后,又一毒玩具风靡各地小学,医院
继萝卜刀、鼻息棒后,又一毒玩具风靡各地小学,医院

原标题:继萝卜刀、鼻息棒后,又一毒玩具风靡各地小学,医院:我都不敢卖

观察2023-11-05 19:15:05

佛山南海区探索“事业+产业”养老服务模式,携手腾讯
佛山南海区探索“事业+产业”养老服务模式,携手腾讯

原标题:佛山南海区探索事业+产业养老服务模式,携手腾讯推动银发共同守护

观察2023-11-04 12:46:19

行业迎来新利好,全国      教育大模型通过备案
行业迎来新利好,全国 教育大模型通过备案

原标题:行业迎来新利好,全国 教育大模型通过备案 11月4日消息,有道旗

观察2023-11-04 12:33:46

老年亲情号网上爆火,“国民姥姥”们走红
老年亲情号网上爆火,“国民姥姥”们走红

原标题:老年亲情号网上爆火,国民姥姥们走红 今年以来,抖音加强了对普通

观察2023-11-01 16:32:37

政校行企深度融合,全国健康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政校行企深度融合,全国健康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原标题:政校行企深度融合,全国健康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 近日,全

观察2023-11-01 16:28:29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世界长寿岛”海南的养老之道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世界长寿岛”海南的养老之道

原标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世界长寿岛海南的养老之道 海南是名副其实的

观察2023-11-01 16:11:50

2023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指数报告发布,四季度县域企业
2023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指数报告发布,四季度县域企业

原标题:2023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指数报告发布,四季度县域企业融资意愿上升

观察2023-10-31 21:20:16

中国老年人口“量变”,驱动两大需求“质变”
中国老年人口“量变”,驱动两大需求“质变”

原标题:中国老年人口量变,驱动两大需求质变 今年,我国新增老年人口数量

观察2023-10-30 19: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