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禁贷令”背后的反思
摘要: 原标题:教育部禁贷令背后的反思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
原标题:教育部“禁贷令”背后的反思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为了满足学生金融消费的需要,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
教育部颁行“禁贷令”的背后,是校园贷横行的缩影。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经济观念不强,从校园贷发布机构贷取高息贷款,用于奢侈品消费、股票或是创业,不顾及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更有甚者,以贷偿贷,使得自己越陷越深,最后加上整个家庭的积蓄都无法偿还贷款。同时,放贷机构在校园贷的运营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利发贷、涉黑涉暴和威胁连坐等违法行为。
其实,失控校园贷的危害不止“还不起”和涉黑涉暴的情况。之前媒体总结了校园贷的“五宗罪”:一是审核存在漏洞,“一张身份证、一纸学生证,就能拿到一万元贷款”,学生不但可以拿着自己的证件贷款,甚至可以冒用他人的身份进行贷款。二是放贷额度过高,容易诱导学生的过度消费。来钱太容易的假象,诱惑学生进行高消费,不得不进行各种连环贷。三是欺骗隐瞒,给学生设置高利贷陷阱。在种种“0利率”的宣传背后,往往是手续费等等陷阱,让学生付出惨痛代价。四是不做风险警示,让大学生失去必要的警惕性。五是催收方式野蛮,已经到了侮辱人格、违反刑法的地步。
此外,“禁贷令”并非所谓“一刀切”。教育部在关注到大学生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不搞“一刀切”,培育更多稳健经营、风控技术完备的消费金融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小额、适度的消费金融产品。大学生自身也要培养理性的消费理念,增强金融素养和信用意识。
相关推荐